迎來50周年的東盟不會發生巨變2017-08-24
盧西奧·布蘭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賓亞太協進會研究員
東南亞國家聯盟會議幾乎一直會讓人產生提及南海爭端的期待,以至於衡量一屆會議成功與否的標準被簡化為最終官方聲明就南海問題的措辭是否足夠強硬。但是考慮到東盟年度會議涵蓋議題的廣度和深度,這種簡化既令人遺憾又有失公允。
華盛頓不應在朝核問題上指責中國2017-08-24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中國肯定希望有一個獨立但卻友好的緩衝國。為此,它拒絕美國提出的對朝鮮實施毀滅性經濟制裁的要求。但這種立場並不代表它想惹怒美國,而是北京認為這攸關國家安全。
美國對朝政策突變可能性顯著增大2017-08-21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辦公室(高端智庫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在缺乏應對朝鮮核導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核心利益遭受前所未有威脅的情形下,美國對朝鮮動武的可能性正在顯著增大。特朗普的鮮明個性和國內政治因素疊加,更可能進一步促其鋌而走險。
全球能就網絡空間規範達成一致么?2017-08-15
羅吉爾•克里默斯(Rogier Creemers) 媒法與政策比較項目研究員
美國政府既為匿名通信軟件提供資助,同時又試圖破解。中國政府一方面試圖推動其國家信息通訊技術領軍企業在全球的成功,一方面又在其自認為的網絡領土邊界設立越來越高的防火牆。如果國家無法在本國網絡事務上採取一以貫之的立場,那麼諸如聯合國政府專家組(GGE)等試圖為全面協議奠定基礎的機構又有多大成功幾率呢?
朝鮮或許再次決定美中關係的未來2017-08-15
邁克爾·格林(Michael Green)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與日本研究項目高級副總裁
如果金氏政權垮台,美中兩國會有合作的共同基礎。但如果沒有更多技術上的、現成的交流,朝鮮巨變帶來的衝擊就可能導致互不信任和敵意,讓美中在整個地區的長期地緣政治目標的根本分歧曝露殆盡。
聖戰:向亞洲轉移2017-08-14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全球諮詢機構DifferenceGroup創辦人
隨着「伊斯蘭國」在中東土崩瓦解,它需要在其他地方獲得勝利,東南亞遂成為聖戰恐怖活動新戰場。為遏制恐怖主義,讓「亞洲世紀」得以延續,東盟、美國、中國、其他域內大國和中東需要新形式的合作。
美國會打朝鮮嗎?2017-08-14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避免戰爭仍是世上最好的選擇,即使狂躁的特朗普政府似乎也承認這點。但這需要中國的合作,而特朗普政府正竭力疏遠中國。
中國和美國:面對現實 對話朝鮮2017-08-10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孫成昊(Sun Chengha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由於朝鮮正接近其最終目標,即擁有對美進行核威懾的完整能力,我們可以期待朝鮮更加理智自信,重新回到談判桌前。這樣也將減少朝鮮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敵意。
洞朗地區屬於誰?2017-08-09
樊高月(Fan Gaoyue) 四川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退役大校、前首席專家
中國和印度軍隊在喜馬拉雅山脈一處存在爭議的邊界地區對峙已經接近兩個月,全世界都在發問:這塊爭議區域究竟屬於誰?通過梳理現存證據,我們可以發現問題的答案,並步上通往和平的道路。
南海共同開發協議面臨風險2017-08-09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學教席主持
從理論上來看,在聲索國之間達成資源共享協議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杜特爾特需要克服重大法律和政治障礙來與中國落實共同開發協議,包括修改菲律賓憲法,基本放棄本國的仲裁勝利,克服根深蒂固的公眾對與中國締結資源共享協議的反感。對杜特爾特來說,這將是一場硬仗。
- 特朗普總統應否決「美艦入台」法案2017-08-03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台灣問題事關中國領土主權和國家尊嚴,中國決不會拿它作交易,這是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捍衛的底線。中美關係目前正按照兩國元首規劃的藍圖穩步向前推進,決不容許「美艦入台」法案破壞這一進程。
洞朗對峙:一些基本事實2017-08-02
姚雲竹(Yao Yunzhu) 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役少將
中國和印度士兵在洞朗地區的對峙進入第二個月。中國政府罕見的強硬表態說明這次事態和以往有所不同。基本事實是:中印兩國在洞朗地區沒有邊界糾紛,印度聲稱有責任協助不丹保衛領土的說法沒有法律和道德依據,中國多年來實際控制和管理洞朗地區。
解疑中印喜馬拉雅錫金段邊界對峙2017-07-31
蘇拉布·古普塔(Sourabh Gupta) 美國中美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莫迪政府必須思考,是哪些政治因素刺激了中國在充滿政治意味的背景下修建一條軍事價值無足輕重的公路。雖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令人費解,但此次的中印邊境對峙,領土訴求是其次,主要還是雙邊關係政治。北京從未將領土問題僅僅視為地圖上的細枝末節,相反,它們與維護穩定和睦鄰友好等更大的政治考量緊密相連。
美國國會勿在台灣問題上開倒車2017-07-28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美國眾議院本月14日通過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包括的涉台條款,衝撞、違反一中政策是顯而易見的。特朗普政府應該很好總結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教訓,盡量減少這個問題對中美整體關係的衝擊和干擾。
中印邊界糾紛之觀察及對策思考2017-07-28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榮休研究員
印軍越界行動已持續近一個月,中方一直保持著剋制和忍耐的態度,充分顯示出維護中印友誼的誠意。但兩個鄰國之間發生的邊界衝突終究不是正常狀態,我方宜從戰略上通盤考慮,力求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