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半島問題主動權中國唯有迎難而上2016-02-26
陳向陽(Chen Xiangyang) 現代院世界政治所所長
北京應採取有效措施遏制朝鮮開發部署核武器,同時敦促朝鮮改革開放,和平發展,走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正道。
- 中國:別讓朝鮮威脅本土安全2016-02-24
曉岸(Xiao An) 盤古智庫研究員
平壤最近的導彈試射表明朝鮮擁核已經不是談判籌碼,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威脅。2017年,新一任美國總統會重新檢視朝鮮的局勢,而北京現在就應該採取行動。維護本土安全必須是中國對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 中美加強合作,為重啟朝核談判創造條件2016-02-19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中美同意制裁朝鮮的必要性,但在手段和目的上有分歧。實施新制裁的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而不是刺激局勢緊張,搞亂半島。
- 中國與北約越走越近2016-02-18
周波(Zhou B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考慮到中國與北約各自的重要性,雙方互不往來是不可思議的。在亞丁灣的反海盜行動展示了雙方可以怎樣攜手合作為世界提供公共安全。
- 讓正義和平之光照亮敘利亞2016-02-17
吳思科(Wu Sike) 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敘利亞問題有關各方當履行各自義務,國際社會的跨境救援與反恐努力當統一形成合力。解決敘利亞危機必須堅持反恐和政治和談雙輪驅動。
- 北京:在伊朗的機會與麻煩之間尋找平衡2016-02-17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從根本上說,中國領導人是想改變伊朗的行為,而不是它的政權。中國決策者們需要伊朗的石油,但他們也很小心地不去刺激更重要的商業夥伴,特別是美國。在維護德黑蘭的時候,北京竭力避免與華盛頓發生正面衝突。
- 朝核計劃:北京與華盛頓的平衡目標2016-02-02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中國的決策者正面臨著交叉壓力:他們既希望平壤不要有核試驗這類挑釁性行為,又不願按照美國的要求向朝鮮施加實質壓力,因為中國擔心朝鮮政權會倒台,而中國將付出經濟和安全代價。
- 2016:中美網絡關係前景2016-01-29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學者》副編輯
2016年的中美網絡關係取決於三個關鍵性策略:定性、處罰和規範。弗朗茨-斯特凡·加迪探討了每項策略的可能情況,同時回顧了2015年的兩國網絡外交。
- 中國「互聯網+」計劃違背它的網絡主權原則嗎?2016-01-25
羅吉爾•克里默斯(Rogier Creemers) 媒法與政策比較項目研究員
中國的網絡治理立場是,互聯網只是物理空間的反射,因此應當遵循類似那種不允許外來干涉的規範。烏鎮大會之後,如何在網絡空間與中國相處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 不可無視擁有核武器的朝鮮2016-01-21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朝鮮此次核試驗帶來的教訓就是,與朝鮮對話比無視它更有希望成功。而這正是北京長期以來告訴美國的。
- 沙伊斷交引發中東新風暴2016-01-19
吳思科(Wu Sike) 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中東地區最新爭端爆發後,中國在外交層面迅速採取行動,與美國和其他主要大國共同努力,以緩和緊張態勢,通過對話化解沙伊僵局。
- 朝鮮難題依然無解2016-01-18
顧屏山(George Koo) 新美國媒體董事
朝鮮和美國一度幾乎達成協議,直到小布殊政府中止了這一進程。此後,與平壤打交道就成為美中之間一個相互推卸責任的戲碼。
- 中美均需調整對朝政策2016-01-15
特德·蓋倫·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倫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華盛頓應當與平壤做筆「大交易」:正式結束朝鮮半島的戰爭狀態,解除對朝鮮狹義軍事制裁以外的所有制裁,美國在外交上承認朝鮮政權。作為交換,平壤同意將其核計劃置於國際保護之下,同時外交上承認韓國。
- 美國全球反恐戰爭偏離航向2016-01-12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在美國全球反恐戰爭中孵化出的「伊斯蘭國」需要通過美國的力量將其關進籠子。就此而言,國際社會打擊「伊斯蘭國」的努力肯定離不開美國的參與,但國際社會需要的是一個公正、理性、負責任的美國。
- 對台軍售旨在緩和兩岸緊張2016-01-12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與先前多次軍售相比,美國最近作出的對台軍售決定引起中國政府的反應可謂相當溫和。美國對台軍售有多重目的,而且無論台北和華盛頓下屆政府的領導人是誰,軍售都可能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