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南海問題是地區安全演化的一部分

2016-04-07

中國今天面臨眾多周邊安全挑戰,而南海首當其衝,它將考驗中國和平發展的全球戰略。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突出特點是什麼呢?

首先,是亞洲,特別是東亞的安全形勢更為複雜。伴隨着地區安全架構從冷戰安全秩序演變為後冷戰安全秩序,這種複雜性包含着多種因素。而過渡期總是充滿了危險。

其次,由於地區力量平衡的改變,大國競爭加劇。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就是明顯的例子。按奧巴馬政府的解釋,這是為了應對中國在本地區力量的增長。這一再平衡戰略有三個支柱:

一、強化和擴大美國與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等雙邊軍事同盟為基礎的地區安全框架。

二、通過在2020年前將美國海軍和空軍力量的60%布署在本地區,加強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

三、奧巴馬多次重申TPP的目標之一是重塑以TPP為核心的全球經濟規則。這就將中國排除在規則制定之外。

目前領土和海洋權紛爭正在升溫,如俄羅斯與日本就庫頁島(即日本所稱的北方領土)、中國與日本就釣魚島,以及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的南海島嶼之爭。由於三件事情,南海無疑成為地區關注和緊張的焦點:中國在島礁上的設施建設、菲律賓堅持尋求國際仲裁以及DOC(關於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磋商。

地區安全和經濟秩序的分道揚鑣增加了地區緊張,導致出現與歷史和現代斷層相伴相生的裂痕。顯然,地區安全安排的基礎是美國與日本、菲律賓和其他國家的雙邊軍事同盟網絡,而在經濟增長和貿易方面,幾乎所有國家都依賴中國。

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源何在?

過去幾年,由於中國不斷強勁增長,中國與美國的相互猜忌甚至敵意有所增加。美國被前所未有的“戰略焦慮”所淹沒,它越來越擔心美國優勢(特別是在亞太地區)有可能被中國破壞,這在相當大程度上綁架了美國的對華政策,使其從“兩邊下注”倒向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者。為此,美國傾向於利用南海問題制約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和實力。

另一個巨大困難是在亞洲,特別是在東亞建立一個新的安全架構。安全與經濟的背離是一個挑戰,歷史與當前現實的重疊是另一個挑戰。

其結果是安全安排和經濟現實相互對立。如果不對兩個軌道進行調整的話,無論是安全或經濟目標都不可持續。

現在出現兩個歷史問題,給地區國家帶來麻煩。一是日本拒絕承認其在二戰中犯下的戰爭罪責,這引起日本與鄰國的緊張。另一個更加複雜和有誤導性:一些懷有不可告人動機的人,試圖將中國今天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與歷史上一些國家不時依附中國並視中國文化為自己文化淵源的歷史現象聯繫起來。這些人暗示中國正在重建政治、經濟、文化勢力範圍。事實是,存在於歷史的,只是一種文明現象的演進。

如何應對這類困難挑戰呢?

當務之急是中國與美國作為兩個最有影響力的大國,以“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贏”為原則,建立一個新型大國關係。中美在氣候變化和經濟增長領域的成功合作,就是許多事例中的兩件,兩國必須繼往開來。

接下來是重塑植根於照顧和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地區安全架構,確保各方的安全。這一新框架的建立必須像習近平主席所倡導的那樣,以“所有各方共同、綜合、合作和可持續的安全觀”為基礎。所有那些軍國主義、冷戰以及制約與平衡等思維都已經過時,應予拋棄。

所謂共同安全,意即建立一個有共同利益和命運的國家的共同體。各國尊重每一個國家對其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模式等的選擇。

綜合安全的意思是在地區治理背景下解決安全問題。廣義地說,安全問題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環境和能源安全等方方面面。

合作安全的意思是通過本地區國家之間以及與域外國家的對話與協商實現安全,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可持續安全的意思是安全和經濟問題都要解決,安全安排與經濟結構間相互矛盾的奇怪現象必須加以糾正。

最後,要減少在南海日益增加的緊張,中國和美國必須在建立新型大國關係背景下管控它們就這一問題的分歧。與此同時,兩國應加強在打擊海盜和保障航行安全等領域的合作。

南海周邊的爭議國家有必要採用中國倡議的“雙軌”思路,繼續就分歧展開政治對話與協商。對於即將到來的菲律賓提出的訴訟審理,中國應堅持它在海洋法之下享有的國際公認的歷史權利,既不承認也不接受可能出現的任何裁決。

中國還應決心並巧妙使用公共外交來做其他兩件事情。

其一是,只要有需要,中國當然要在南海島礁上繼續進行合法建設,這有助於實現中國的國防目標,同時可以使中國更好地向地區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

其二是,利用公共外交來講述南海的“中國故事”,因為中國經常面臨的情況是,一些被西方媒體和所謂專家講述的“故事”是歪曲事實且毫無根據的。

總之,由於安全架構正在發生改變,對南海問題的觀察和解決,必須放到地區安全秩序演化的背景環境下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