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時候選擇美中關係的結局了2015-06-18
顧屏山(George Koo) 新美國媒體董事
最新一期《華爾街日報周末版》的一篇重頭文章指出,是時候重新思考美國的對華關係了。這篇發人深思的文章非常及時,它提出的問題對兩國的未來至關重要。
- 龍與熊:中亞地區的中俄友好2015-06-17
凱梅爾•托克托姆舍夫(Kemel Toktomushev) 中亞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研究院研究員
在俄羅斯的資源支持下,中國正漸漸成為中亞地區更強大的參與者。中亞各國可以利用中俄友好謀取自己的目標,獲得莫斯科和北京所提供的安全保障與資金援助,並且無需改變政治體制。
- 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2015-06-09
沈丁立(Shen Dingli)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國際參與符合時代潮流和各國共同利益。為實現共同繁榮,中國正在合作而不是對抗的基礎上尋求建立新制度。
- 中國重返拉美?2015-06-08
特德·蓋倫·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倫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中國領導人有理由懷疑重返亞洲是美國遏制中國政策的第一步。同樣的,懷疑中國南海意圖的美國官員對中國關注並投資拉美也感到擔憂。
- 推進中美關係重在講信用2015-06-04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唯互信才能真心交往,真誠合作,這也是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利用習近平主席訪美等歷史機遇的必要條件。
- 多種聲音決定美國對中國的認識2015-05-26
王文峰(Wang Wenf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
美國總統是外交政策建築師,而政策發展是一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過程。隨着2016年大選臨近,傾聽政府工作層級和學界專家對中美關係的看法,了解公眾輿論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 南海問題考驗中美關係2015-05-26
蘇曉暉(Su Xiaohu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隨着在南海的激烈爭奪,海上問題為中美合作蒙上陰影。是時候阻止這一爭端左右中美雙邊關係了。
- 2015:中美應致力於優化亞太格局2015-05-24
翟崑(Zhai Kun)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亞太經濟格局與安全格局出現美國主導與中國主導的雙軌結構變化的趨勢。中美兩國有必要優化增強它們的互補性,而不是進行兩極化競爭,以確保亞太地區的發展與安全。為達到這一目標,翟崑提出了數點建議。
- 西方吹來的風在南海掀起波浪2015-05-20
翟崑(Zhai Kun)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去年年底以來,南海這盤棋隨着局外人的加入越下越大,局勢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進入到新的階段。
- 中俄夥伴關係催生國際新秩序2015-05-20
陳向陽(Chen Xiangyang) 現代院世界政治所所長
習近平主席訪俄深化了中俄戰略互信,將增進歐亞合作,促進維護與改革戰後國際秩序,使之更加公正合理。
- 另一輪美中峰會:機不可失2015-05-17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傑出客座研究員
習近平主席將於9月訪問華盛頓,這為兩國領導人開誠布公討論雙邊關係、相互投資及全球事務提供了重要機會。沈大偉在文中呼籲中國領導人行動大於口號,兩國領導人應交流對對方戰略意圖的看法,並有必要討論和摒棄錯誤認識,重振互信。
- 指導中美關係的原則2015-05-14
俞邃(Yu Sui)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隨着中國的崛起,很多人都很關心中美關係會怎樣。俞邃闡述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新外交原則的適用性,認為這些原則可以指導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
- 尋找中美日之間的共同點2015-05-13
金瑩(Jin Ying)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副研究員
中日美三國間的互助已遠遠超越政治成見的限制,資本、物資、技術和人員流動使三國聯繫愈加緊密。關注共同利益而不是搞制衡,才是三國和平與繁榮的關鍵。
- 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中亞的影響2015-05-08
凱梅爾•托克托姆舍夫(Kemel Toktomushev) 中亞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對中亞地區的能源與運輸投資明顯然推動了區域一體化。但由於對北京外交政策目標缺乏了解、雙方存在歷史宿怨以及莫斯科對承認北京的重要作用十分敏感,中亞各國領導對中國仍然心懷擔憂和警惕。
- 必須給伊核協議的達成「點贊」2015-04-22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伊核協議談判取得的進展使全世界有了樂觀的理由。賀文萍特彆強調了美中兩國對談判的影響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