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時殷弘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南海:中國應有的眼界和反思

2016-07-12

新興強國對既有強國這一能動過程,有一個基本的互動邏輯。古今中外,新興強國傾向於一次又一次地從有限推進得益,因而容易缺少足夠的減小最終衝突動能的意願。與此同時,力量衰減中的既有強國為規避難以經受的衝突及其升級,傾向於一次又一次地被迫收縮或在事實上有限退讓,但到最終很可能會認為無可再退,以致決心一搏。新興強國較容易傾向於漠視或輕視克勞塞維茨所說的“勝利的頂點”,既有強國則較容易傾向於漠視或延宕規定“退縮的底線”。這種形勢有可能開始在南海問題上浮現。

中國有比南海問題更大得多的總體戰略環境和戰略任務,這就需要將南海問題儘可能置於中國的戰略大局之中去考慮,去處理。在戰略大局中,有個問題是在中國的對外關係和外交上突出的,那就是不管出於多麼多樣和複雜的原因,中國周邊對外關係狀況近年不佳。與此同時,過去多年花了非常大精力的對美關係也有不少挫折和讓人失望的地方。而且,這兩者之間有大聯繫:中美關係的風波和負面動蕩很大部分出於周邊的半島問題、日本問題特別是南海問題等。中國應該遵循戰略大局,搞好周邊,最終勸使和迫使美國接受中國作為世界強國的亞洲地位和戰略地位。

南海問題上有一個總的原則,應該是中國的戰略原則,即維權維穩的原則,要維權,但維穩也很重要。如果在前段時間就維權做了很多,那麼今後一段時間維穩要補上。無論如何,需要防止中美戰略性競爭和對立進一步急劇增進,也需要繼續將改善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當作外交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要搞好與東南亞陸上國家的關係,還要爭取加強薄弱環節,撐住與東南亞海洋國家的關係。南海問題上需要增進中國的軍事實力,需要增加中國的主權存在。然而另一方面,假如南海問題使得中美髮生重大衝突,同時導致毀壞中國和東南亞海洋國家的關係,那將是極其不利的。

在激烈和複雜的南海爭端與推進中國“戰略經濟”的需要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矛盾。鑒於越南、緬甸、印度三國在經濟、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方面相對最重要、最具長遠意義,也鑒於它們(尤其是印度)的對華猜疑、防範相對強烈,且其現有的對華關係狀況相對較差或極差,中國在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和孟中印緬四國經濟走廊方面的根本問題或任務在於努力儘可能地減小它們的對華疑慮和不滿。目前突出的大問題,是南海爭端以及中印領土爭端和邊界不時緊張導致這些疑慮和不滿顯著增長。中國由此面對一個尖銳的難題,即海上絲綢之路和孟中印緬四國經濟走廊與南海爭端和中印領土爭端究竟孰先孰後,孰易孰難?與歐亞絲綢之路經濟帶相比,海上絲綢之路和孟中印緬四國經濟走廊對中國有更大的長遠地緣戰略意義。就後者,中國需要作出一個關於這方面戰略輕重緩急次序的正確決斷。

2016年春天起,鑒於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即將就菲律賓提出的訴案作出裁決,也鑒於美國、日本、歐盟和東南亞大多數海洋國家將藉此裁決進一步質疑和否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領海主權聲索及海洋權益聲索的合法性,中國政府開始像多年來在台灣問題上那樣,大力追求外國政府表態認可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基本立場。短時間內,中國已爭取到全球範圍內一批國家同意或支持南海爭端應由直接當事國通過雙邊談判去協商解決。然而,與中國媒體的新聞標題給人造成的印象不同,這僅表明這些國家政府同意或支持中國關於南海問題基本立場中的一項要素,而非全部或大部分要素。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很少有可能爭取到較多國家公開認可中國的其餘有關立場,包括“九段線”本身的中國涵義、中國的主權聲索基於歷史權利、中國有權實施大規模擴島和軍事裝備部署行動、在“九段線”內外國殆無軍事“航行自由”,等等。實現中國在南海的意願仍將長期是中國一國的“孤身奮鬥”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