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全球視野應對後疫情時代挑戰2020-05-14
岳立(Yue Li) 盤古智庫東北亞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這場裹挾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不但需要各國特別是主要大國更加理性和富有遠見地應對,更需要對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及其人口給予足夠重視。
- 疫情應是新一輪全球化的開始2020-05-14
張雲(Zhang Yun)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新冠疫情將使成本效益驅動型的上一輪全球化走向終結,並推動社會公平公正驅動型的新一輪全球化的開始。
- 美國可能再次成為原油凈進口國2020-05-14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在疫情和經濟兩大因素沒有徹底改善之前,油價難有大的起色。由於頁岩油生產無利可圖,美國今年第三季度可能再次成為原油和石油產品凈進口國。
疫情後重建:不走回頭路2020-05-12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 經濟學家和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新冠疫情給世界留下讓我們重建經濟的空白。現在正是我們向社會和環境意識驅動型經濟過渡的機會,它將緩解新冠疫情後的災難。
挽救世界經濟只有依靠合作2020-05-10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榮休研究員
目前的國際政治局勢與2008年迥然不同,倒是與上世紀30年代有幾分相似。中國相信合作共贏才是應對世界政治經濟危機的唯一正途。
錯失良機的悲劇:新冠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經濟損失報告2020-05-10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全球諮詢機構DifferenceGroup創辦人
對新冠疫情動員滯後造成巨大的人力成本和經濟損失。如果以科學為基礎的應有醫療政策繼續被無視,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場持續多年的全球性收縮。
疫情過後經濟迅速復蘇的三個障礙2020-05-05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國檀香山查明納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新冠肺炎的經濟影響不可低估。疫情持續時間越長,我們迅速恢復經濟的機會就越小。
失敗的領導將讓我們付出沉重代價2020-05-04
格諾特·瓦格納(Gernot Wagner) 紐約大學氣候經濟學教授
如果說新冠肺炎教會我們什麼,那就是滯後保守的決策不僅會一路導致更高的邊際成本,而且會把我們置於完全不同的軌跡——非常容易以災難收場。
中美產業鏈重構背後的全球變局2020-04-28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疫情將加速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包括中美產業鏈在內的全球產業鏈重構難以避免。
貿易是醫治全球經濟的良藥2020-04-27
馮國經(Victor K. Fung) 香港中美交流基金會副主席、馮氏集團主席
世界各國領導人在為應對新冠危機而努力重振多邊主義的同時,還必須承認並反映全球相互依存的多個維度,對多邊主義加以重塑。這首先意味着要確保一個開放和可持續的全球貿易體系。
第三次大蕭條來了2020-04-26
本•雷諾茲(Ben Reynolds) 紐約作家及外交政策分析師
值此經濟動蕩之際,我們可以回溯過往,弄清我們如何走到這一步,以及接下來全球經濟會怎樣。中國和美國將是塑造未來走向的關鍵參與者。
新冠疫情不會減少全球對中國的依賴2020-04-21
張軍(Zhang Jun)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當一些國家趨於閉關自守的時候,中國仍一如既往地致力於全球化。這種承諾所帶來的貿易、投資和增長機會對新冠危機之後陷入困境的國家來說也許是天賜良機。
世界面臨一場病毒式蕭條2020-04-14
詹姆斯·H·諾爾特(James H. Nolt) 紐約大學客座教授
新冠大流行已導致全球生產陷入嚴重停頓,其經濟後果遠比經濟學家和領導人所承認的要糟糕得多。目前制定的經濟恢復計劃對緩和近期內不可避免的巨大破壞作用有限。
「大蕭條」會重演嗎?2020-04-09
何偉文(He Weiwen)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
全球金融狀況,包括沉重的債務,正在接近可能讓我們陷入長期困境的臨界點。保護主義和其他因素也許會打亂全球脆弱的供應鏈,把世界拖入上世紀30年代那種大災難。
東亞公共衛生治理機制建構和地區共同體認知培育2020-04-08
張雲(Zhang Yun)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此次疫情中,東亞國家政府、媒體和民眾相互援助,為構建全球共同抗疫的積極社會和輿論環境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