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大市場須打破制度性壁壘2020-11-13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中國強大國內市場的最終形成有賴於打破市場壁壘,破除阻礙國內國際市場有效暢通的制度性障礙。
中國再次領先2020-11-04
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
特朗普把他最近感染新冠肺炎的經歷當成勇氣勳章,而不是對未來的警告。其政府應對疫情不利所導致的經濟後果,與中國經濟的強勁復蘇形成了鮮明對比。
經濟脫鉤給中美帶來重大戰略危險2020-10-30
特德·蓋倫·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倫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脫鉤對中美兩國都沒有好處,相反,往好里說它會讓兩國付出巨大經濟代價,往壞里說它有可能引發災難性軍事衝突。
- 「雙循環」格局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詮釋2020-10-28
王玉柱(Wang Yuzhu)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雙循環」格局並非割裂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繫,而是要進一步優化國內與外部世界的分工合作關係,通過內部市場的機制建設與完善,實現內外經濟更加均衡和可持續的發展。
不應對中國「雙循環」有戰略誤判2020-10-27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雙循環」戰略將通過更大力度地實施結構性改革和新一輪高水平開放,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加深中國與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
中國的「雙循環」戰略2020-10-16
劉遵義(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當今中國的最大風險是經濟上與世界其他地區隔絕。中國必須繼續積极參与世界經濟,並盡其所能做出貢獻。對於中國來說,完全的自給自足也許只會降低它的生活水平。
美元時代在終結嗎?2020-10-13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國檀香山查明納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美元長期享有全球地位,但2020年的動蕩以及新興大國的崛起正在挑戰這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貨幣。
理解中國的新計劃2020-10-03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從「中國製造2025」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務實或戰略性政策及項目常常被世界曲解為不光明正大,或具有破壞力。對中國新的五年規劃也同樣如此。
- 「一帶一路」有可能實現多邊化嗎?2020-09-25
鄒思雲(Rene Zou) 巴黎政治大學、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抱負不凡的追求,可能被誤解為掩飾中國擴大自身利益的幌子。無疑,中國首先要幫助自己,但「一帶一路」確實為各國政府帶來了通過公平夥伴關係進行合作的機會。
中國正迅速向數字經濟轉型2020-09-16
張軍(Zhang Jun)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中國很可能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承諾在十年內為由技術驅動的結構轉型投入巨資。
三種資本主義2020-09-09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國檀香山查明納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資本主義在不同環境下有不同的形式,中國並不是例外。中國的資本主義通常被稱作國家資本主義,它既沒有「不正常」,也並不「充滿敵意」,只不過是成功實現工業化的一連串國家發展主義項目中的最新一例。
「數字絲綢之路」能否推動疫情後的經濟復蘇2020-08-26
鄒思雲(Rene Zou) 巴黎政治大學、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
中國的「數字絲綢之路」有可能帶動以數字技術為中心的經濟復蘇。在評估這一計劃所帶來的機會時,需要在經濟潛力與安全考慮之間取得平衡。
- 中美之間需要一場有限目標的對話2020-08-21
馬曉野(Ma Xiaoye) 上海世界觀察研究院創建院長
中美關係發展到今天的低點,部分原因是在相關具體行動的戰略意義上存在過分解讀的空間。通過實質性對話爭取壓縮模糊地帶,不放任過度解讀和誤讀的空間,會有收斂矛盾的作用。
中國經濟向內大轉變2020-08-20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國檀香山查明納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在全球性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中國正在尋求擴大國內市場。這不僅可以保持中國經濟的競爭力,還能讓中國擺脫「世界工廠」稱號,成為最精細的全球消費市場。
替代特朗普微信禁令的更佳方案2020-08-18
魏尚進(Shang-Jin Wei)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金融和經濟學教授
正在與中國科技公司作戰的特朗普政府如今又把目光轉向中國主要社交媒體應用程序微信。然而,這種封殺說明美國再一次讓偏見凌駕於合理的決策之上,它讓美國付出的代價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