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全球復蘇,無證據顯示與中國經濟脫鉤

2021-11-23

隨着世界經濟在新冠疫情肆虐之後開始重建,中國繼續在全球復蘇中發揮着巨大作用,儘管,由於西方經濟體開始復蘇,中國的相對優勢可能會減弱。與其他經濟體一樣,中國在疫情暴發初期也經歷了生產和航運中斷帶來的負增長衝擊,但它很快就恢復過來。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增幅為2.3%。這種增長一直持續到今年上半年,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8.3%,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當然,2020年第一季度的時候正是新冠疫情首次暴發,全國各地都停工停業。但今年的實際季度環比增長率卻低多了,第一季度僅比2020年第四季度增長0.6%。不過年中的時候,世界銀行仍表示看好中國,預計它的2021年GDP增長率為8.5%,甚至超過中國自己預計的6%。

這樣的經濟實力,使得與中國經濟脫鉤的說法與現實脫節。不僅中國的增長一直引領着全球經濟復蘇,北美和歐洲經濟的反彈也推動了對中國商品的持續需求。中國繼續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着主導作用。雖然很多人都在談論要將供應源從中國轉向多元化,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誠然,新冠疫情引發的供應鏈中斷使得各國更加大力地推動供應源多樣化,並呼籲一些產品製造迴流,但企業仍會發現,中國的許多產品難以被取代。到頭來,業務仍將流向供貨有競爭力且可靠的地方。

加拿大政府最近的一項研究注意到,中國是許多全球貿易商品的主要供應國,每12件HS-6分類貿易商品中就有一件產自中國(HS-6是國際上使用的商品分類體系),而加拿大近50%的生產投入都含有一些中國成分,失去任何這些進口產品,都可能給加拿大經濟和企業造成巨大損害。例如,加拿大97%的產業從中國進口電氣設備和配件,以及計算機、計算機外圍設備和零部件。這項研究還顯示,隨着時間推移,從中國的進口發生了變化。20年前,由於擁有低成本半熟練勞動力和相對良好的基礎設施,中國是供應鏈上的組裝中心。當時,加拿大從中國進口的大部分是消費品。到2019年,消費品佔比已大幅下降。中國不再只是最後的組裝中心,而是在生產過程中貢獻了更多的高附加值投入。如果加拿大是這種情況,那麼中國的其他主要發達國家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肯定也有類似的情況。

儘管中國在許多關鍵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但疫情給進口商上了重要一課。對關鍵商品或零部件單一供應源的依賴,有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並暴露自己的軟肋。2020年初,當中國工廠因新冠疫情關閉,或不肯交貨時,這一點就體現出來了。全球對N95口罩、藥品、醫用防護服等的搶購,讓人們突然意識到供應鏈的脆弱性。有跡象表明,由此而來的對供應多元化的推動,在美國已經取得一些成功。《福布斯》報道說,隨着美國經濟復蘇,國內進口商品在2020年6月到2021年3月的九個月里增加了33.7%,但從中國的貨物進口同期僅增長6.9%。部分原因可能是特朗普的關稅,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商業行為。

當出現供應堵塞或短缺時,進口商會竭盡全力尋找替代供應源。它們當中的一部分是可以接受的合作夥伴,其他則存在交貨和質量問題。一些新的供應商可能會取代原來的供應商,但從長遠看,隨着供應鏈恢復正常,可獲得性和價格往往優先於戰略考量。對中國很可能就是這種情況,雖然發達國家的許多製造商和零售商會試圖通過開闢第二供應源來對衝風險。

在自由市場經濟體中,政府只有有限的手段來推動貿易多元化。這些國家的政府也許會鼓吹多元化,甚至通過設置貿易壁壘(就像唐納德•特朗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徵稅)來轉移貿易,但自由市場經濟體很難強制多元化。而且,許多產品是可替代的,因此供應源轉移的結果往往是貿易流動填補了真空,替代多於轉移。即使在中國這樣一個以指令性經濟為主的國家,強迫進口商改變供應源也並不總是那麼容易,除非人為設置壁壘,如植物檢疫檢查、拒絕進口許可或徵收關稅。

例如,中國政府曾試圖在經濟上懲罰澳大利亞,以報復它眼中的堪培拉反華政治行為。但它卻發現,很難找到合適的澳大利亞鐵礦石替代品。事實上,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總額在2021年上半年破了記錄。另一個說明強行經濟脫鉤難度的例子,涉及中國2019年禁止進口加拿大豬肉的行動。中方的理由是為了保護健康和安全,但加拿大人普遍認為,進口禁令是中國對華為高管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表示不滿的一種方式。然而僅僅幾個月後,貨運就恢復了。中國因為豬瘟暴發,突然面臨豬肉短缺,此事肯定是導致事情急劇變化的一個因素。所有這些都表明,對大多數國家來說,與中國脫鉤更多的可能只是嘴炮,而非現實。只有少數專業技術領域或專門的產品及大宗商品(如稀土)除外。同樣道理,從動物蛋白、汽車到時尚配飾,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也將需要更多的投入,儘管中國可以滿足部分自身需求,但遠遠談不上自給自足。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於疫情的持續限制和某些供應及航運瓶頸,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正在放緩,回到更正常的速度。與此同時,其他經濟體開始填補空缺,這讓中國重新成為重要的、但卻不是唯一的經濟增長引擎。舉例來說,2020年,加拿大與中國的貿易大幅增長,與包括主要市場美國在內的其他貿易夥伴的貿易卻出現停滯或下滑。而到2021年6月,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加拿大與中國的貿易同比穩定增長近12%,與美國的貿易卻大幅反彈了34%。

這一切對未來意味着什麼?中國將繼續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但它也無法在供應衝擊面前免疫。在需求方面,人們對完全依賴於中國的供應鏈進行了一些反思,這更多是出於經濟原因,而非政治原因。但要讓中國經濟與西方分離並不容易,中國經濟與發達國家在經濟上互有需要,而且,雙方的貿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補的。儘管很多人都在談論經濟脫鉤,但現實中證據卻很少。未來的挑戰,將是如何管理出現的政治和技術挑戰,維護好中國經濟崛起給中國和北美、歐洲、日本和大洋洲等發達經濟體帶來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