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單邊加征關稅的破壞性2019-08-12
李永(Li Yong) 中國國際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美方一直在追求「不平衡的」協議,且向美國傾斜,背後是政治考量。但寄希望於關稅的刺痛逼迫中國屈服是無用的。
- 如何認識中美競爭的本質和特徵2019-08-12
杜蘭(Du Lan)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美競爭仍是基於權力和利益,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更多是雙方彼此攻擊的工具,並非競爭的根源或目標。
- 中美南海「灰色地帶」較量將成常態2019-08-12
陳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伴隨美國海警在南海的常態化存在,中美之間的「準軍事」較量無疑將日趨頻繁,兩國在南海全面競爭和對抗的態勢也將繼續惡化。
- 大阪G20和解的意義與限度2019-07-27
田飛龍(Tian Feilo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
中美在大阪G20的和解對中國也對全球經濟穩定發展有利好影響,但中美結構性競爭態勢已經形成,和解效應必然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期的,可能存在反覆性和不確定性。
- 美國緣何再提菲律賓南海仲裁案2019-07-27
羅亮(Luo Liang)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再提菲律賓南海仲裁案,意在破壞南海當前向好的有利局面,也是美國日常輿論戰戰術的一次嫻熟利用。
- 公開信未能消除對中美關係的短期憂慮2019-07-19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邀專家
公開信對中美兩國對對方的政策性認知均有糾偏意義,但不大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方式,更不足以改變中方對「美對華政策正發生根本性轉折」的判斷。
- 中美需重新確認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穩定的共同利益與責任2019-07-17
陳東曉(Chen Dongxiao)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中美關係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關口,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中美兩國面臨的共同利益和挑戰,重新明確我們維護整個世界經濟體系穩定需承擔的共同責任。只有如此才能超越你輸我贏的競爭模式。
- 中美休戰:重建基於規則的WTO貿易體制2019-07-09
傑佛瑞·D·薩克斯(Jeffrey D. Sachs)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中美貿易戰休戰是好消息,但問題遠遠沒有解決。為了克服中美關係中的種種不確定因素和結構性挑戰,我們應當把這次休戰轉化為長期努力,去恢複信任和正常經濟關係,同時加強多邊主義。
- 冷戰後美國知識精英對華認知變遷與中美關係未來2019-07-05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美國知識界對國際秩序和對華認知的變遷始終存在着樂觀論和悲觀論。系統地了解美國知識精英對中國的認知極其重要。只有拉長歷史維度,才能讓我們避免下以偏概全的短視結論。
- 大阪元首會晤後的中美關係2019-07-03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為了讓中美關係真正「回到正軌」,北京需要將中共十八大以來已經作出的諸多承諾儘快轉化為行動,而華盛頓則迫切需要重新校正其已經陷入「競爭迷思」的對華政策。
- 中國是在打朝鮮牌嗎?2019-06-28
崔磊(Cui Le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習近平訪朝的主要意圖是進一步推動中朝關係改善,鼓勵朝鮮繼續無核化進程。而讓美國明白「去平壤需要途經北京」這個道理,不需要一次大張旗鼓的國事訪問。
- 讓中美關係中的積極因素髮揮作用2019-06-26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當前中美關係處在一個困難時期,但從歷史的長過程來看,這只是一個轉型過渡時期。充分發揮兩國關係中的積極因素,將有助於克服眼前兩國關係中的困難。
- 中美首腦大阪會晤2019-06-25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大阪會晤前,華盛頓需要進行自我反思,尤其是要誠實地面對極限施壓的尷尬結局。此次會晤要取得成效,根本前提是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戰略目標需要重新校正。
- 中美關係如何避免「墨菲定律」應驗2019-06-21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美雙方需要建立一段緩衝期和冷靜期,兩國政府、學界、媒體需要利用這一冷靜期展開廣泛對話,推進對中美關係創新性圖景的討論,探索解決當前兩國矛盾的創新性方式。
- 數字經濟時代需要開放學習2019-06-21
王瑋(Wang Wei)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技術對抗是延緩進步的最大阻力,因此,讓政治歸於政治,讓市場歸於市場,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