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瑋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數字經濟時代需要開放學習

2019-06-21
d.jpg

技術改變生活並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今天,變革發生得越來越快,越來越普遍,其影響也越來越深遠。學習並且學會學習,成為一項必備的生存技能。不管個人,還是企業,抑或政府,都需要學習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

對新事物保持開放心態,是開啟學習模式的第一步。20年前,人們為了節省電話費而學會使用電話卡。10年前,人們頻繁發短訊噓寒問暖並為此學習輸入法。5年前,他們開始用微信並學會使用各種表情。技術上推陳出新讓人應接不暇,也只有保持學習才不會落伍。

對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在福布斯500強企業榜單上,每年都會出現“新桃換舊符”的情況。在科技領域,更新換代的日期更是以月份來計算。2015年谷歌公司開發出AlphaGo,攻克了圍棋這個人類智慧的最後堡壘。一年後,全球各大技術公司就都推出了類似人工智能。總體上,一種技術構想轉化為技術產品的過程大大提速。

那麼,知識生產的加速度來自何方?這裡有兩點值得重點說明,一是市場需要,二是協同創新。

“需要是發明之母”。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社會交往需要催生了各種滿足這種需要的工具。臉書、推特、QQ、微信等不勝枚舉的技術產品應運而生。各類小公司、程序員群體甚至技術發燒友也在開發各種社交軟件。在市場需要的激勵下,各方爭先恐後,多方競爭促進了知識生產。

與此同時,專業化與分工協作優化了市場配置,其所產生的協同效應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蘋果手機到波音飛機,從華為到聯想,哪個生產線上不是擺滿了全球各地專業生產商的零部件。由於合理分工,每個技術人員、技術組織,都能用最高效的方式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這樣,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實現了整體效率的最大化。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所謂“科技脫鉤論”開始在美國國內取得話語權。其支持者認為,美國的技術優勢正在受到侵蝕,這將有損美國的綜合競爭力。他們把矛頭指向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認為美國公司受盡“強制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盜用”之害,不僅要求中國立法保護知識產權,還要求中國明確執行的程序和實施的細則。更有甚者,美國還通過立法形式,要求美國公司與中國市場進行切割。

美國科技脫鉤的主張,造成美國企業不得不在“政治正確”和用戶資源之間做出艱難選擇。脫鉤或許會讓中國企業失去學習美國技術的機會,但反過來講,美國企業又何嘗不會失去向中國市場學習的機會呢?筆者認為,政府應適度發揮其“守夜人角色”,既不能放任技術發展干擾社會秩序,也不能成為制約技術進步的外在干擾。

實際上,在有些領域,中國市場比其他地方更成熟,中國企業的運作方式也更有效。例如,在移動支付領域,中國走在了全世界前列。今天,在中國城市甚至小縣城,“無現金社會”已經初步形成。人們掃碼買菜、坐車、看電影,出門從不帶錢包。可是這種狀況,在美國、日本的大城市裡還說不上普遍。中國市場蓬勃發展,對各國企業都是無限的機會,對美國這一技術出口大國來說更是如此。

然而,美國國內形勢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國際政治形勢變化,讓美國企業不得不面臨艱難的選擇。對企業來說,技術對抗是延緩進步的最大阻力,而技術合作是推動進步的最佳動力。因此,讓政治歸於政治,讓市場歸於市場,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對中國來講,維護技術開放秩序,促進技術自由流動,在互惠的體制機制安排下開展國際合作,依然是一種有戰略遠見的政策思維。中國政府反覆強調,“和則兩利,斗則兩敗”。希望中美雙方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維持開放的國際技術環境,讓中美企業能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造福於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