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輸出產能可以挽救中國經濟嗎?2016-02-22
本•雷諾茲(Ben Reynolds) 紐約作家及外交政策分析師
中國正尋求輸出其過剩工業產能,以應付經濟困境。問題是,中國試圖通過輸出來逃離的這場本地危機部分是由全球性商品過剩引起的。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期待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繼續增長,以便與其政治影響力的上升相符。
- 中國亟需建立穩定匯率的宏觀審慎框架2016-02-04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近兩年,短期投機資本以及人民幣套利風潮的興起積累了大量風險,短期人民幣匯率出現快速、大幅調整的風險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匯率波動將顯著抬高全球經濟的風險溢價,為此亟需建立穩定匯率的宏觀審慎框架。
2016年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大滑坡2016-02-03
何偉文(He Weiwen)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2016年中國經濟會繼續下行一段時間,整體增長速度比2015年更低。但在改革、重組取得進展,以及世界經濟形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中國的基礎經濟部門有望以6.5-6.8%的速度實現穩步增長。不管怎樣,中國經濟都不可能出現大滑坡或者「硬着陸」。
中國經濟將在結構性調整中前行2016-02-02
易憲容(Yi Xianrong)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國市場的特殊環境與條件,將有助於中國經濟渡過難關走出困境。目前,只要中國政府保持清醒頭腦並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減少政策上犯錯誤,就不用擔心中國GDP增長速度下行。
對中國拉響錯誤警報2016-02-01
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耶魯大學教員
對中國經濟崩潰的擔憂被誇大了。隨着中國向新增長模式過渡,中國最終必須要解決經濟再平衡取得進展與金融改革出現挫折之間不協調的問題。但這種不協調並不會導致大難臨頭的危機。
-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現代開放金融體系?2016-01-20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十三五」時期,中國必須通過運用政府財政投入、企業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創業風險投資、銀行信貸投入、資本市場融資和科技基金等手段,全方位地為中國經濟升級提供系統性的金融支持。一個高效的金融運行體系將是中國未來競爭能力的關鍵。
中國經濟不景氣可能波及美國2016-01-11
本•雷諾茲(Ben Reynolds) 紐約作家及外交政策分析師
量寬政策也許可以解釋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動蕩,因為低利貸款不斷助長着人們對價格持續上升的預期。2015年中國的崩潰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產物,而那場危機本身就是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泡沫的後果。
- 如何持續釋放中國社會資本活力2015-12-18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隨着勞動力供給減少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必須強化供給側,通過改革真正創造新供給和「效率紅利」。 而在未來五年里,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應該是提高資本形成效率。
- 資本賬戶開放中國還需注意什麼2015-12-02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以及IMF將人民幣納入SDR等,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提出了新要求。但在開放資本賬戶的過程中,中國應全面建立風控框架,掌握資本流向的主動權。
- 中國還會是世界增長的發動機嗎?2015-11-19
丁一凡(Ding Yifan)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日前出台的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顯示中國經濟未來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重要。只是,人們需要換一種眼光來看待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