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鍾偉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站在新周期起點的中國經濟不再悲觀

2017-05-02
B3.jpg

當下的中國經濟仍然瀰漫著悲觀氣氛,對經濟增速、政府和企業的債務,外匯儲備下降和人民幣匯率能否穩定,增長轉型和新興產業能否興起等一系列問題,國內外都仍然存在着廣泛的疑問。但我的看法是,一系列證據表明,中國經濟似乎正在經歷長周期的拐點,經濟增長新周期的起點逐步確立,但復蘇只能是一步一步的艱難歷程。從現在到今年底,中國經濟也許會呈現以下三個轉折:

一是從拐點的再懷疑到再確認。如果我們回顧次貸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的下行調整,增長從2010年第三季度開始調整至今,已有將近七年,其中還包含了PPI持續為負的三年多實體經濟通縮期。這已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轉型最為艱難和漫長的時期,較之1998-2003年的結構轉型更為艱巨。在2015年底和2016年初,中國經濟遭遇了匯率波動、美聯儲加息、A股持續熔斷、房地產大逆轉等一系列衝擊,當時市場信心相當脆弱。即便我們認為中國經濟長周期拐點已隱約可見,當下仍存在瀰漫悲觀預期的巨大慣性,諸如債務問題、經濟滯漲問題、中國經濟“歐洲化”甚或“日本化”問題等悲觀懷疑,仍會延續一段時間。如果只是看問題,中國仍有大量經濟難題的困擾,但長周期拐點的降臨,會逐步驅散長期飄蕩的悲觀情緒,人們可能會嘗試着擺脫悲觀慣性,並嘗試確認中國經濟是否到了拐點。

二是從局部到整體的逐漸向好。當下中國宏觀經濟的指標大部分已經向好,例如GDP增速在2016年略超預期,物價回升明顯,新增就業超預期,市場利率上升和貨幣政策微緊縮,PMI指數持續處於擴張區間,匯率逐步企穩等,甚至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在2016年二季度以來也持續回暖。與增長同步甚至滯後的重要指標,例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速,也已從2015年的負2.3%轉為2016年的8.5%,銀行業利潤增速從2015年的2.5%溫和上升至3.5%。經濟拐點的出現,可能意味着向好趨勢將從結構向整體擴張,中國經濟增長新周期的起點逐步確立。

三是金融趨穩和資產趨熱並存。金融體系是實體經濟的照妖鏡,銀行業往往是觀察經濟周期的滯後指標。即便如此,我們仍可觀察到中國金融趨穩,尤其是銀行業和證券業。證券業經歷了大幅波動之後,在過去四個季度中,無論港股還是A股都在好轉。銀行業的悄然變化可能會被忽視。從2012年到2015年,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速從36%降至2.5%,人們對銀行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和風險狀況產生憂慮。就2016年而言,中國銀行業的利潤增速3.5%,ROA和ROE分別為0.98%和13.3%,盈利指標都略有改善,而資產不良率和問題貸款似乎也到了改善的拐點,同時資本充足率和撥備水平維持穩定。如果這些勢頭得以維持,中國銀行業最壞的情況似乎在過去。從債務市場看,地方政府的債務狀況大為改觀,但企業債有所反覆,看起來金融趨穩在逐漸明朗化。

不過,悲觀者也有其道理。當下人們對中國經濟的悲觀,可能還在於對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設想。關於對以往增長的記憶,人們比較中國經濟好還是不好的基準,往往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GDP10%和CPI3%的輝煌記憶,而不是2012年之後中國政府預期增長和實現增長之間的一致性。舊周期的鮮明和新周期的未知,使悲觀者確實有以下的悲觀理由:

一是短周期波動還是長周期拐點的爭論明顯。當下一種較為流行的判斷是,中國目前處於長周期下行中的短周期復蘇。

二是中國經濟的大麻煩並未真正消除。尤其是產能、債務和地產泡沫三大困擾。需要明確的是,無論中國經濟周期拐點是否出現,並不意味着中國已消除了持續復蘇的大麻煩,中國經濟周期的拐點是帶着巨大傷病的拐點。

三是何處尋找新周期的新動力?這是悲觀論者最強有力的懷疑,也是拐點論者目前難以清晰回應的軟肋。

在悲觀氣氛瀰漫的背景下,中國長周期拐點的普遍確認需要假以時日,但關於新周期和新起點的觀點仍然不無意義:一是不必繼續延續悲觀慣性;二是中國未來維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能力猶在,6-7%的平台具有可信度;三是繼續尋找中國經濟新周期的新動能仍待破解,新周期包含在中央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戰略預判之中;四是新周期決定了中國能夠繼續追趕和縮小與美國的經濟差距,中國夢2020目標達成的可能性大增。我們不妨用更務實和樂觀的心態看待中國經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