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鐵並非美國國家安全議題2017-07-04
蘇珊·阿里爾·阿倫森(Susan Ariel Aaronson)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跨學科研究員
雖然美國政府常年來一直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國鋼鐵業卻持續處於困境。特朗普總統打着維護國家安全的旗號推出了一套新的貿易保護主義議程,但他卻繼續無視困擾美國鋼鐵業的真正問題。
- 中國為何從美國轉向歐盟尋求貿易和投資2017-07-03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Difference Group創始人
布魯塞爾與北京新的友好關係源自歐洲與中國日益趨同的經濟利益,以及歐洲與美國日益背離的戰略利益。雖然這一轉變被認為是對特朗普帶來的政策真空的反應,但事實上,布魯塞爾與北京的關係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穩步發展,即便是在美中關係遭遇壓力的情況下。
- 中美科技創新政策走向及對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2017-07-03
陳寶明(Chen Baoming)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丁明磊(Ding Minglei)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各國的結構性改革必然是全球互聯的,只有與全球價值鏈相互協同,才能推進結構性調整和達到目標。我國應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順應創新全球化趨勢,推動世界各國共同依靠科技創新打造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
- 人民幣的撤退2017-06-30
本·斯泰爾(Benn Steil)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國際經濟部主任
艾瑪·史密斯(Emma Smith)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分析師
與幾年前相比,世界各國並沒有多少理由繼續增持人民幣,人民幣全球化不再是「無情而又不可阻擋的」,相反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趨勢確實是結束了。
- 中美須重新定義「經濟平衡」關係2017-06-29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中美經貿關係不應以「貿易平衡」為主線和核心基礎,而應着眼於創造未來發展空間,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逐步消除結構性矛盾。中美雙方如能傾力合作,就有望在增長與合作基礎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 綠色經濟可帶動中國境內生產總值增長2017-06-29
劉遵義(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何謂綠色經濟?所有與環境有關,能夠保護、改進或返原環境的政策、措施與行動,都可以說是綠色經濟。落實綠色經濟,有成本,但也有效益,但有部分效益是體現在外部效應中……
- 政治與經濟的「雙新常態」2017-06-29
何亞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長
中國為改善全球治理和推動全球化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觀念,為世界指明了積極前行的道路。與此同時,西方大國卻遠離了塑造上述領域的戰後領導地位。
- 上海合作組織擴容意味着什麼?2017-06-27
馬曉霖(Ma Xiaolin)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6月9日,上海合作組織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峰會,正式批准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至此,這個由中國、俄羅斯及中亞四國發起並走過16年的區域安全及經濟合作組織,完……
- 特朗普與法治:向中國投資者發出錯誤信息2017-06-23
蘇珊·阿里爾·阿倫森(Susan Ariel Aaronson)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跨學科研究員
雖然美國仍然是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但投資者如今在投資去向上有不少選擇,而且相對於特朗普總統的「法治」大倒退,其他國家看來更穩定、管理更佳。在這種情況下,長期將美國看作穩定增長的市場的中國投資者有可能要重做打算了。
- 中國領導全球的機遇2017-06-19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儘管特朗普政府經濟上向內轉,但美國仍有能力支配全球。不過,中國有越來越多機會分享全球領導力,如果美國認識不到美中關係是正和博弈的話,中國最終有可能憑藉全球領導力與創新在經濟上趕超。
- 逆歷史潮流,違各國人心——評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2017-06-13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特朗普決定退出《巴黎協定》進一步損傷了美國的信譽,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而美國「退約」雖然會給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帶來消極影響,但不會逆轉這個大勢。
- 貿易、產業政策和來自中國的挑戰2017-06-12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國檀香山查明納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近期宣布的美中貿易談判成果忽視了美中經濟關係中的關鍵結構性問題。雖然兩國達成了一項貿易協議,但兩國奉行兩種截然不同的資本主義這一重要觀點卻被忽視。為了真正推動美中兩國貿易發展,有必要就兩種資本主義模式的不同發展動能達成共識。
- 中國的貨幣難題2017-06-09
張軍(Zhang Jun)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中國政府會繼續努力加強金融監管,但僅靠加強監管並不能解決中國的貨幣難題,從長遠看更不能保護中國經濟避開金融危機。為此,中國政府必須確定並鼓勵那些能夠支持實體經濟活動的金融創新。
- 中國珠三角前程似錦2017-06-06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中國政府擬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合作。這一人口達6800萬、GDP達1.3萬億的充滿活力的城市群是中國的南方經濟支柱。中國政策制定者已意識到城市群對於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快速城市化壓力的價值,但他們同時必須減少其帶來的風險。
- 風險、再平衡、回報:透過亞投行洞悉歐中美三方關係未來2017-06-06
伊麗莎白·史密特(Beth Smits)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生
在華盛頓的明確反對下,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其他盟友2015年決定加入亞投行。一些人懷疑這是否意味着面對中國崛起,跨大西洋關係已經削弱。但從風險、再平衡和回報方面看,亞投行並不是一種美歐關係與中歐關係競爭的狀況。在考慮《巴黎協定》和歐洲行動時,如果要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選擇,這一案例也許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