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劉遵義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香港主權回歸二十載

2017-07-07
S1.jpg

雖然西方專家們在1997年都作出了末日預言,但香港自20年前主權回歸中國後發展良好。“回歸”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無論政治傾向如何,所有中國人都對此額手稱慶,它象徵著自鴉片戰爭起中國受西方列強欺凌的百年屈辱終於落下了帷幕。甚至連台灣都派代表團出席了香港的回歸儀式。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領導下,回歸本身平穩順利。但幾乎緊隨其後,亞洲金融危機席捲了包括香港在內的東亞地區,造成大規模的貨幣急劇貶值(除香港和中國內地)和普遍的經濟衰退(以及香港樓市泡沫的破裂)。隨後,香港又於2003年遭遇了非典疫情爆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所有這些都對香港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

然而,堅韌頑強、足智多謀的香港成功抵禦住了所有危機。今天,香港實際人均GDP依然大幅領先韓國和台灣,雖然落後於新加坡15%(見下表)。最引人注目的轉變就是香港相對中國內地經濟規模比重的降低,從曾經的8.7%下降到不足3%,同時人均GDP從曾經的16.6倍下降到僅為5.6倍。

S2.jpg

然而,在過去20年中,香港的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同時住房成本也迅速攀升,1997年至2016年期間翻了一番。相當一部分香港居民生活在狹小、簡陋、非法群租的房間,這帶來極大的防火隱患。我們只能祈禱,類似發生在倫敦格倫費爾大樓的火災不會發生在香港。卸任香港特首梁振英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改善住房問題。我們相信新任特首林鄭月娥會繼續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然而,住房問題無法在一夜之間得到解決,甚至幾年都不夠。我們需要長遠設想及可靠規劃,這樣大家就會明白,所有人——比如10年後——都可以住上舒適得體、價格合理的房屋。這應該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平息香港民眾積壓的憤怒。

在政治層面,香港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普選方案的流產實在令人遺憾。但人們普遍誤解了“一國兩制”政策。這一政策是指一個單一國家,該國的一部分,即內地,實施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而另一部分,即香港和澳門,實施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這並非意味着兩個不同的政治體系。到2047年,無論“兩制”發生什麼變化,“一國”將是不變的。因此,關鍵是要接受“一國”理念,哪怕不支持中央或特區政府的現行政策。為實現這一目標,在香港中小學開設課程教授中國綿延5000年的歷史文化對於培育同一國民性至關重要。中國歷史在回歸前就是中小學的必修課,本應作為必修學科繼續存在。

眼下,內地和香港經濟都經歷着重大轉變,內地試圖達成“新常態”,減少對出口和固定投資的依賴,轉而注重促進內需和創新,而香港需要為自己尋求一個新定位。1949年以前,香港曾是服務華南的轉口貿易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令轉口貿易中斷,香港被迫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輕工業,而政府通過在觀塘地區提供工廠用地支持該行業發展。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期,香港勞動力成本上漲,加上來自台灣和韓國的競爭,輕工業開始走向衰落。但始於1978年的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令香港製造業轉戰內地,充分利用了那裡的低廉勞動力和土地成本。香港再一次成為轉口貿易中心,以及當時內地亟需的外國直接投資和外匯來源。香港證券交易所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交易內地企業股票,同時幫助提供權益資本和外匯。毫不誇張地說,香港對於內地經濟改革開放的初期成就功不可沒。

然而,隨着內地經濟持續發展增長,香港扮演的角色開始式微。隨着內地將經濟發展模式重新定位為由龐大內需驅動,貿易增長開始放緩;無論如何,大部分貿易現在也都經由內地港口直接轉運。內地已經從進口國變為了凈資本出口國。因此,香港經濟開始愈發依賴內地,而非相反。

未來五年,相對內地,香港很有可能失去貨幣自由兌換的優勢;而隨着內地加入WTO及持續自由化,香港還將失去作為自由貿易港的大部分優勢。“一帶一路”倡議和大灣區發展規劃將給香港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它們將給香港的重新定位帶來巨大經濟機遇。“一帶一路”倡議是涵蓋多個國家、歷時幾十年的發展規劃,旨在連接並改變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經濟體,並推動前所未有的、可持續發展的貿易和投資交流。香港很適合成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中心,因為香港不僅擁有可以自由流動的資本、自由兌換的貨幣、穩定的匯率、法治、低所得稅率(香港不對利息、分紅和資本收益課稅),還可以接入內地龐大的資本市場和儲蓄池,同時擁有“一帶一路”倡議主辦者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可以推出一套融資方案,包括公共和私人資本,股權和債務,長短期債券和期票,或許還可以包括不同幣種。但它必須發展出一個擁有足夠流動性、更加活躍的債券市場。

香港也是建立“一帶一路”地區性證券市場的理想選擇,尤其是對來自發展中經濟體的公司來說。2015年,內地證券交易所平均日交易總額超過41萬億美元,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這一數字是30萬億,香港為2萬億。這顯示出內地投資者巨大的購買力以及這種購買力吸引大公司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能力。香港還可以成為內地對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的跳板,因為香港擁有國際網絡及高度發達的專業服務業。“一帶一路”倡議會進一步增強對災害、財產和人壽險的需求,這三者連同再保險衍生品已經開始經歷飛速發展。此外,由於內地是風險資本的潛在重要來源,香港還可以建立起一個國際化再保險中心。

大灣區涵蓋珠三角地區的11個城市,包括廣州、深圳和澳門,該地區將為香港提供其所需要的經濟腹地。利用大灣區的輕重工業、高科技企業、投資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創業公司及研究型大學,香港有潛力成為一個集硅谷、紐約和蘇黎世為一體的、真正擁有全方位服務能力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以成為該地區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中心,其中包括“首次公開募股(IPO)” 等股票債券上市市場,同時成為囊括“企業併購(M&As)”和再保險的投資銀行業中心。但有必要推動大灣區內部貨物、服務、人員、資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動及基本的基礎設施共享。一個可行的方案是建立大灣區自由貿易試點項目。大灣區擁有在10年內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潛力。

積極的不干預主義為政府的無所作為提供了便利的借口,但這已無法再繼續服務香港利益。為充分實現“一帶一路”倡議和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潛力,需要長期的規劃協調。香港必須令自身再次成為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存在,做內地城市所不能,同時共享繁榮成果。僅靠香港自己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本文縮減版刊登於2017年7月1日《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