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中美仍有望達成一攬子框架協議

2025-02-14
640.jpg

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1月20日宣誓就任,正式開啟總統生涯的第二任期。隨着特朗普2.0開啟,中美博弈恐將加劇,但雙方仍有望達成符合共同利益的一攬子經貿框架協議,進而推動中美關係達成新的平衡。

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專註“美國利益”,他競選時提出的對外國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大規模驅逐移民、讓北約支付更高昂保護費等極端政策主張,讓世界各國感到焦慮和不安。事實上,美國的重心從全球主義轉向更重視國內利益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隨着特朗普的回歸,“美國優先”將是其執政的政策核心,也將構成特朗普2.0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的主要基調。

在對內政策上,美國旨在集結所有力量提升國家競爭力,包括放鬆政府管制、提高政府效率,以及通過大規模減稅等措施支持私營部門。在對外政策上,美國致力於重構全球貿易和關稅體系,並可能採取更嚴厲甚至更廣泛的行動。特朗普提出多項新的關稅措施,包括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夥伴關係”,對中國商品徵收60%的關稅;針對轉口貿易,對中國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徵收100%關稅;對其他國家的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基線關稅;對特定國家的商品實施對等關稅,等等。特朗普將關稅作為經濟戰略核心,旨在透過關稅恫嚇,達到迫使對手談判之目的。可見,關稅被特朗普當作了實現美國外交政策目標及“美國利益”的影響力槓桿。

在這一背景下,關稅貿易戰爆發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激烈程度及關稅升幅仍需要進一步觀察,特朗普的強硬關稅政策最後恐難完全落地。如若特朗普對他國實施60%關稅,上世紀30年代美國《斯穆特-霍利法案》將關稅提至60%後美國國內高通脹、高失業並陷入經濟衰退的歷史就可能重演。事實上,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美國製造業迴流的情況並不理想。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製造業在美國GDP佔比為12%,2023年降至10.3%;2008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為8000多億美元,2023年則高達1萬多億美元。貿易戰無法讓製造業迴流美國,更無法讓美國製造業復興。

特朗普的內閣團隊也讓其未來政策存在不確定性。目前,特朗普經貿及外交安全團隊主要包括以副總統萬斯為代表的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派,國務卿盧比奧、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國防部長海格塞斯為代表的戰略鷹派,財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為代表的相對務實派。這三派既有傳統建制派,也有非傳統的“另類右翼”,他們在經濟與安全政策上存在較大分歧,特朗普則在不同派別的分歧與互博中扮演最終決斷人的角色。美國憲法賦予總統在內政外交議題上的最終決斷權,而特朗普本人是樂於使用權力、以商業邏輯治理國家的“交易型總統”,這種特性有可能讓中美關係保持靈活性。因此,儘快啟動“元首外交”,商定未來四年中美關係主基調與框架,將有利於避免讓特朗普外交與安全團隊中的戰略鷹派主導中美關係議程。

從中美關係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看,對雙方分歧與矛盾的妥協、管理、控制,往往直接影響着雙方關係的發展狀況。就當前形勢而言,中美雙方均應有改善雙邊關係的政治意願,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總統通話也稱願推動中美關係在新起點上取得更大進展,特朗普稍早之前也表示“中美合作可解決世界所有問題”。為此,中美兩國應儘快重啟戰略溝通渠道,為“元首會晤”創造條件,做好準備。同時,雙方應面向未來,“劃紅線、拉清單”,釐清中美之間的長期結構性問題,推動達成涵蓋貿易平衡、雙向投資、公平競爭、科技合作等核心議題的一攬子經貿框架協議,探尋未來符合中美共同利益的平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