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特朗普的貿易騙局

2025-02-18
86fc7d0c6a50a1b20f505be90451805f.2-1-super.1.jpg

隨機實驗的結果無法預測,然而,當我們試圖理解又一個唐納德·特朗普時代時,這正是我們面臨的任務。

我現在唯一敢分享的觀點,是特朗普2.0始於特朗普1.0的終點:扭曲、錯綜複雜的邏輯,以及重大政策失誤的風險。雖然這很難說是一個出色的預測,但它讓我們大致知道我們正面對着什麼。

我可以指向特朗普上任第一天採取的任何行動,但他詳細闡述“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備忘錄引起了作為經濟學家的我的注意。它涉及我多年來一直撰寫的話題:貿易逆差、不公平貿易行為、貨幣調整,當然還有關稅,而且這份備忘錄也對美國和全球經濟前景至關重要。

我不想重提這些有爭議的問題,而是希望關注這份備忘錄的第2(b)條,即特朗普提議成立“國外收入局”。該機構是美國稅務機關國稅局的配套機構,名字很有欺騙性,據稱它將充當巨額關稅收入的儲存庫。特朗普堅稱他將從美國的外國貿易夥伴那裡獲取巨額的關稅收入,這筆收入將用於資助他雄心勃勃的“讓美國再次偉大”計劃。這個想法簡直太荒謬了。

首先,它違背了有關關稅定義及其收入來源的傳統認知。關稅是對在美國銷售的外國商品徵收的稅,由進口商在入境口岸繳納。沒錯,在特朗普1.0時代,美國的關稅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特朗普首次提高關稅以來,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平均每年徵收790億美元關稅,是2013-17年(370億美元)的兩倍多。即便如此,過去七年里,關稅僅占聯邦總收入的1.8%。

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未來十年關稅收入累計將達8720億美元,約佔同期聯邦收入的1%。如果特朗普認為關稅收入將填滿國外收入局的金庫,那麼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關稅收入來自美國國內進口商,而不是外國生產商。

當然,國外收入局的資金問題與對關稅潛在影響的長期爭論無關。進口商是會承受相關成本並相應降低利潤率,還是會以更高的價格將這些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或者是,進口商會向外國供應商施壓,迫使它們降低利潤率以維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還是以上所有情況都可能存在?

不管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基本的道理沒有改變:關稅是從進口外國商品的美國公司徵收的,美國財政部沒有法定權力直接向外國企業徵稅。但是,特朗普作為沃頓商學院畢業生,卻一再迴避這個顯而易見但至關重要的道理。

特朗普的關稅策略還有一個特徵,即它的威脅可能比實際行動更具有威脅性。僅僅是徵稅威脅就可能促使貿易夥伴做出政策讓步。特朗普一直明白這一點,例如,他警告加拿大和墨西哥,如果不控制芬太尼和移民流入美國,2月1日起它們的所有產品將被徵收25%的關稅。

特朗普也曾對中國發出過類似威脅,要求中國打擊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出口,並就TikTok達成協議。沒錯,他威脅對中國商品徵收10%的關稅,這與他在競選期間大聲疾呼的60%關稅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但看似微不足道的新增幅背後,是2018年以來中國面臨的有效關稅稅率大幅增加。無論關稅是否服務於與外國對手達成交易的策略,擬議的國外收入局的資金來源,即美國進口商,是沒有變化的。

提議成立國外收入局只是特朗普政府備忘錄的內容之一,這份備忘錄涵蓋了貿易逆差、貨幣操縱、技術轉讓以及不公平貿易行為(如補貼和歧視性境外稅收)等方方面面。它挑戰了對現有貿易協議(如美墨加協議)的遵守,並涉及若干最具爭議的對華問題,包括2020年簽署的“第一階段”協議、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以及知識產權盜竊指控和供應鏈風險。

從很多方面看,這份備忘錄與特朗普2017年向其首任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發出的指示類似,後者為特朗普次年發動的對華關稅戰奠定了基礎。美國和中國媒體都認為,重視交易的特朗普正在淡化競選時提出的頗有爭議的關稅計劃,但我不同意這種看法。他上任第一周的種種舉動令人恐懼地想起特朗普1.0的早期舉動,當時,貿易領域並沒有真正迎來和平與安寧。

特朗普的執政風格,尤其是他那種破壞性的嘩眾取寵,體現了美國政策危險的個人化傾向。從對1月6日叛亂分子的全面赦免,到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和世界衛生組織,再到取消出生公民權,特朗普的表演式“震懾”行動只是其個人品牌的營銷策略,而不是廣泛反思和協商的結果。

特朗普1.0的美國貿易政策如此,特朗普2.0的美國貿易政策很可能也是如此。國外收入局的資金騙局就是一個例子。但是,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也是他的關鍵特點,讓外界無法知曉他發佈威脅後何時採取行動。正如他臭名昭着地指示“驕傲男孩”(該團伙在策劃2021年國會大廈暴力叛亂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那樣:“退後,待命。”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Trump's Trade Sc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