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關係:渡過當前危機,應對長期風險2020-10-27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邀專家
無論本次大選結果如何,美國新一屆政府對華政策的主題都將是以更有效的手段應對中國崛起、戰略競爭、系統博弈將是未來中美關係的主調。
- 給緊張的中美關係降溫2020-10-15
何偉文(He Weiwen)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
通過高層官員在線對話,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至少暫時獲得了生機。現在雙方都需要有所行動,防止出現新的危機。
- 面對現實重新界定中美共同利益2020-10-14
馬曉野(Ma Xiaoye) 上海世界觀察研究院創建院長
我們應該重點關注中美之間是否還有共同利益,有哪些共同利益。任何爭取雙邊關係緩和的談判都應從共同利益領域啟動。
- 作繭自縛的政策2020-10-13
李成(Cheng Li)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
麥瑞安(Ryan McElveen)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副主任
由於中國的所作所為讓華盛頓感到擔憂,也促使美國政府調整政策,兩國精心編織的文化教育交流網正面臨破裂危險。但代價將遠遠大過收益。
- 特朗普政府阻斷中美人才環流將使美國創新倒退2020-10-10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鄭儀(Zheng Yi)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特朗普政府阻斷中美人才環流的做法對美國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的傷害很可能在長時間後才有所顯現。這種保護主義措施違背歷史規律,必然無法起到預期效果,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與美國爭奪國際人才的機會。
- 如何看當前南海局勢2020-10-09
胡波(Hu Bo)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
在美國致力於搞大國競爭,圖謀建立排他性海洋安全秩序的背景下,圍繞南海規則與秩序的競爭會日益激烈,使該地區長期處於「亞秩序狀態」。未來南海形勢將繼續在「叢林法則」和「共同家園」之間徘徊。
- 科技民族主義和「數字斬首」讓中美科技矛盾更難化解2020-09-30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美國不僅開始接受科技民族主義的理念,並且將這種理念與美國在一些科技領域中的霸權相結合,形成「數字斬首」的政策工具。這種行為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推升了各國比照這一做法在科技領域推行保護主義措施的風險。
- 後疫情時代與全球政治意識大覺醒2020-09-30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縱觀戰後全球政治大覺醒的四次浪潮,我們有理由相信後疫情時代不會是兵戎對峙的新冷戰,也不會是國際關係碎片化的暗黑時代。
- 中國軍力報告折射中美軍事關係變遷2020-09-24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
美國對中美軍力對比的認知正在帶來新風險。兩軍關係將是決定中美能否和平共處的關鍵。
- 美台軍事同盟是否重生?2020-09-22
特德·蓋倫·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倫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華盛頓正向北京發出明確信息,即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支持不再模糊或猶豫不決。
- 中美管理「戰略競爭」的可能性2020-09-21
崔立如(Cui Liru)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院長
戰略競爭主導下的中美關係動能日益成為政治敵對化的犧牲品,從而使戰略競爭管理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信任與合作變得十分困難。
-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的中國2020-09-18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傑出客座研究員
隨着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階段,兩位候選人如何處理對華問題仍然是確保當選的關鍵。
- 中國以開放和創新應對美國「脫鉤」2020-09-17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有效的應對辦法就是繼續開放和創新。美國的打壓政策是暫時的、可以克服的,它會帶來一些困難,但也會帶來激勵。
- 中美關係面臨更多挑戰2020-09-09
裴敏欣(Minxin Pei)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教授
中美關係的未來取決於誰贏得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選舉。時間只剩下幾個月,特朗普政府會竭力去完成它對中國沒有做完的事情。
- 特朗普若再次當選會採取怎樣的對華政策2020-09-08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如果特朗普再次當選,加強版的「美國優先」將是其第二任期的核心政綱。特朗普會繼續推動與中國的經濟「脫鉤」,加碼對華「技術冷戰」,針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發起更強烈的意識形態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