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合理的應對2020-03-12
陳東曉(Chen Dongxiao)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同時要加快轉變全球衛生安全觀念,避免在「恐慌-忽視」兩極中搖擺。
- 「科學的反擊」2020-03-11
周建成(James Chau) 中美交流基金會總裁
The China Current繼續對COVID-19疫情做特別報道。請前往我們的社交媒體@chinacurrent和我們的網站獲取採訪、視頻和播客。我是周建成。謝謝。
- 失敗的國際合作加劇病毒的危害2020-02-14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Difference Group創始人
就在美國、中國和世界經濟前景逐漸黯淡之際,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也許正趨於穩定。可悲的是,很多經濟、仇外和病毒造成的損失是因為合作滯後。
- 現在是團結一心而非污名化的時刻2020-02-08
周建成(James Chau) 中美交流基金會總裁
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引發恐慌會摧毀醫療工作者領導應對的努力
- 美國涉港法案是非法長臂管轄2019-10-18
田飛龍(Tian Feilo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
美國支持香港反對派及台獨勢力是典型的對他國國內事務的長臂管轄,對中國國家主權利益以及國際法原則構成了直接損害。
- 當談到香港,我們在談論什麼?2019-10-17
李環(Li Hu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長
「修例」風波是香港泛民主派掀起的一場政治鬥爭,矛頭直指今年年底開啟的連串選舉。
- 70年來的中國與世界2019-10-14
薛力(Xue Li)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
70年來中國始終致力於社會主義實踐的探索。中國的全球治理理念是「和而不同」,是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通過合作實現發展。
- 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階段2019-10-09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中國要想保護它與全球金融、數據和知識體系的關係,需要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需要決策者採取大膽、明智和創新性行動。
- 中國新疆「教培中心」真相2019-09-02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新疆設立教培中心是挽救有輕微犯罪行為或違法行為人員、從源頭反恐防恐的一種探索。
- 傳播是人與人的對話2019-08-19
傅瑩(Fu Ying)
在這樣一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自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輿論既可以朝積極的方向影響政策的選擇,也可以朝消極的方向裹挾判斷。越是在國際關係出現困難的時候,越不能放棄溝通,不能輕視輿論和傳播工作。
- 公開信未能消除對中美關係的短期憂慮2019-07-19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公開信對中美兩國對對方的政策性認知均有糾偏意義,但不大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方式,更不足以改變中方對「美對華政策正發生根本性轉折」的判斷。
- 冷戰後美國知識精英對華認知變遷與中美關係未來2019-07-05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美國知識界對國際秩序和對華認知的變遷始終存在着樂觀論和悲觀論。系統地了解美國知識精英對中國的認知極其重要。只有拉長歷史維度,才能讓我們避免下以偏概全的短視結論。
- 美國誣陷中國「偷技術」難以服人2019-06-20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說中國通過間諜活動偷美國的尖端技術,是美國敗壞中國聲譽的慣用手段。這種只服從政治需要的無根無據指責很難服人。
- 信用——中國日益強烈的訴求2019-05-20
秦曉鷹(Qin Xiaoying)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標誌着中國經濟狀況和社會需求己經擺脫了不講究信用的自然經濟水平,也逐步脫離了原始狀態的重商主義階段。
- 中美教育交流的長期必要性2019-05-16
漢娜·菲爾德舒(Hannah Feldshuh) 分析家
中美教育交流質量和互惠關係的惡化會產生明顯的後果。對兩種政治制度之間的差異缺乏了解,意味着會根據過時的信息制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