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東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唯一合理的應對

2020-03-12
chendongxiao.jpg

世衛組織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日,約有200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病例。除中國外,全球各地新確診病例數量繼續大幅上升,其中美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和伊朗受創最嚴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究竟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次團結合作、共同阻擊疫情大流行的歷史機會,還是會誘發人們更加以鄰為壑,從而削弱國際社會在衛生防疫領域的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根基?疫情的國際蔓延是會促進國際社會構建“更安全的全球化”,還是對業已出現的逆全球化推波助瀾?

要回答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因為正反兩種情景都確乎存在,而且相互交織、相互博弈。譬如,世衛組織在最短的時間裡,用現實和虛擬的平台召集400餘位全球頂級病毒和疾控專家,引導他們就病毒溯源和防控疫情等重要問題開展研討,迅速制定工作計劃,確定資助研究的優先領域等。用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亞•斯瓦米納坦的話講,全球科學家的這種團結合作、集體攻關乃史無前例。但同時,伴隨疫情開始全球蔓延,圍繞病毒來源和疫情起源國的各種污名化泛濫。一些國家還出現了對特定人群的種族歧視。更有甚者,部分美國政府高官大打疫情的意識形態牌,繼續毒化中美關係氣氛,卻對如何把握機遇、重新激活中美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視若罔聞。這些不同方向的情形和力量交鋒、博弈,其態勢關乎這場全球新冠疫情的結局,更影響未來人類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前景。

病毒無國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這時候初步總結國際合作的經驗和教訓,對仍在持續中的全球防控新冠疫情阻擊戰尤其重要。這其中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經驗值得人們總結和思考:

首先,在全球化時代,國際合作對阻擊大規模傳染病蔓延的價值究竟何在?從SARS、H1N1、埃博拉到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及防控經驗來看,國際合作對於阻擊大規模傳染病的蔓延,尤其是新型病毒引發的疫情而言意義重大。以這次國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例,一方面,中國作為疫情最前沿的國家奮力阻擊乃至做出巨大犧牲,為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防控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窗口”;另一方面,國際醫療科研合作、國際醫療物質支持、國際權威學術機構等積极參与,包括世衛組織為阻止疫情時期污名化、政治化扮演正本清源的角色,不僅有助於中國,更有助於世界其他地區儘早建立並不斷完善科學和有效的防控體系。儘管全球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體制和能力還存在明顯不足,但是如果沒有中國同包括世衛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合作,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勢將更為嚴峻。

其次,怎樣全面理解中國在抗擊疫情總體戰中的經驗及國際意義?各國國情和能力不同,病毒和傳染病各有其特徵,人類防控傳染病的知識結構也在不斷積累和完善之中,所以防控疫情在世界上無法遵循統一模式。但及時阻斷疫情傳播,儘早發現和救助感染者,是疫情防控的基礎。中國作為目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戰場,付出的努力最大,採取的舉措最嚴,獲得的直接經驗最豐富,目前防控疫情的成效也最顯著,得到了包括世衛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中國在抗疫中的許多舉措和經驗,包括全政府、全社會的動員體系,空前阻斷疫情擴散的強力措施,及時充分地與世衛組織等開展信息溝通和知識分享,深度參與國際醫療合作和集體攻關,等等,是取得防控積極成效的重要保障。其中,中方強調的“統籌兼顧”、“科學防控”、“精準應對”和“因時、因地、因情”靈活調整的原則,尤其值得國際社會借鑒。

第三,如何進一步加強全球公共衛生領域治理體系的能力建設?這次國際社會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再次暴露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所面臨的短板和困難。一方面,不同國家在文化傳統、政治制度、社會規範、價值觀、公共衛生資源和能力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另一方面,衛生安全風險的分佈特性以及應對這些風險的資源儲備存在不平衡,加之地緣政治和國際安全衝突等原因,導致發生在一國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現出複雜的特點,對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危機構成嚴峻挑戰。為此,我們一是要加快轉變全球衛生安全觀念,避免在“恐慌-忽視”兩極中搖擺;二是要加快彌補全球公共衛生突發應急機制的短板,尤其是要加強許多公共衛生能力薄弱國家的核心監測和應對資源的能力建設,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切實遵守《國際衛生條例(2005)》,從而有效阻擊疫情的全球蔓延;三是要進一步增強全球衛生領域的領導力,彌補國際公共衛生領域合作的資源短缺,着力減少國際公共衛生安全領域政治化和污名化對全球防控疫情大局的干擾;四是要加強國際社會在公共衛生領域特別是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分享。

人類同病毒和疫情鬥爭的歷史已經而且將繼續證明,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也是促進國際社會構建“更安全的全球化”的重要橋樑,更是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