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薛力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

70年來的中國與世界

2019-10-14
111.jpg

我們剛慶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回顧這70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我有以下的觀察和體會:

1、中國始終致力於社會主義實踐的探索

從新中國成立之後到現在,中國一直堅持對發展道路的探索。這種探索以1978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中國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給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增加了巨大的籌碼。從國際政治的角度看,兩極格局的領導者分別是美國與蘇聯,但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對國際形勢影響巨大。

上世紀60年代起,中國與蘇聯在政治上漸行漸遠,並探索自我發展的道路。這一時期,中國側重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進入70年代,則在強化與發展中國家關係的同時,緩和與美國的關係,並強化與歐洲等第二世界國家的關係。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無論內政外交都有了巨大轉變。內政上,停止階級鬥爭為綱,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外交上,實行改革開放,重點是向發達國家開放,以便為經濟發展創造外部環境。80年代初期,中國依據“和平與發展是兩大時代主題”的國際環境,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國與蘇聯、越南等國家的關係正常化,在堅持不結盟外交的同時,致力於推行夥伴外交。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中國經濟在90年代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內生動力。2001年加入WTO以後,中國繼續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經濟總量快速提升,其間奮力克服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並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前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為了拉動經濟增長,強化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的關係,中國推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經濟的外溢影響開始凸顯,並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捍衛者與有力推動者。

2、“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和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提出六年。從宏觀層次看,它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對內服務於“中國夢”的實現,對外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的關鍵點是'共享的未來”,即強調致力於為人類這個“社群”構建可以更好地分享發展成果的未來。它體現了中國人“和而不同”的天下治理理念,意味着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通過合作實現發展,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也不排斥任何人與國家。

這種理念顯然不同於一神教的他我二分法思維方式,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因此能夠為不同文明背景的國家所接受。迄今為止,中國已經與136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些原先對“一帶一路”持保留態度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大國,或轉變態度簽署諒解備忘錄(如意大利),或從“對抗與抵觸”轉向“理解與有條件合作”(特別是第三方合作,如日本),或願意在“不戴帽子”的情況下與中國就具體項目展開合作(如法國、德國、印度)。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倡議有可能成為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中國外交決策之一。

當然,“一帶一路”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這既有中國自身經驗不足的原因,也有一些國家的誤解誤判,還有一些國家的刻意打壓,但總體上是屬於枝節問題。只要中國不斷總結改進,作為“世紀工程”的“一帶一路”不但有利於中國,也將讓參與其中的東道國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種挑戰,從2015年3月公布《願景與行動》,到2017年首次“一帶一路”峰會,再到2019年第二次峰會,中國政府以不同的方式回應了這些挑戰。第二次峰會對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強調,即是對外界的回應,也是中國自身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3、中國崛起的獨特性

1)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人類歷史進程中,迄今為止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而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實現現代化意味着比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人將步入現代化行列,從而體現出中國“改變自己、影響世界”的客觀效果。

2)所有發達國家與地區都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中國有望在2050年成為發達國家,也將是第一個非資本主義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摸索着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體現尤為明顯的就是精準扶貧,它將歷史性地解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

3)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既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也是一個全球發展倡議。中國基於自己的發展經驗,出錢出力出技術以落實共商共建共享,發展與不同國家的夥伴關係,不使用武力、不謀求建立軍事同盟體系、沒有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不干預其他國家的內政。這種新型全球治理思路,對許多發展中國家有啟發與借鑒價值,讓它們看到另一種實現現代化的途徑。一些國家可能對中國實施“一帶一路”的動機仍然有所懷疑,這是正常的。但經過若干年後,中國的實際表現將會減少乃至消除它們的疑慮。

4、中國對現行國際體系的看法

中國反覆強調,自己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無意於另起爐灶。但中國也認為,現有體系有不合理、過時的成分,需要改進,以便更好體現發展中國家的作用與利益。中國推動設立亞投行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現在亞投行的成員數量已經達到100個,遠多於亞開行的68個。亞投行的信用評級已經與世界銀行一樣,屬於最高等級。

中國不排除推動建立更多聚焦某一領域的功能性國際組織,但不大可能推動構建與聯合國和WTO平行的機構,這不是中國的訴求。值得強調的是,亞投行是開放性的,不排斥任何國家加入。這與美國偏好建立排他性的國際組織不同。這可能與中國的治理理念有關。中國在秦朝之後很少搞結盟外交,而是以“禮治天下”為理念治理天下,這是一種開放性的外交體系。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一度嘗試過結盟外交,但很快就轉向獨立自主的外交。90年代之後則重點推行夥伴外交,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在可預期的未來也不大可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