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秦曉鷹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信用——中國日益強烈的訴求

2019-05-20

最近,“個人信用制度”、“規則”、“黑名單制度”、“誠信”等詞彙經常出現在中國公眾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甚至某些官員在外事活動和回答外國記者的提問時,這些詞語也使用得越來越頻繁。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在主旨演講中說:“規則和信用是國際治理體系有效運轉的基石,也是國際經貿關係發展的前提。”

其實,中國官方媒體使用“信用”、“誠信”這樣的字眼並非始自今日。早在15年前,也就是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先生主政時期,中共作為執政黨就明確提出“要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並且表示要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一套社會信用制度。當時在中國執政黨的有關構想中,這套信用制度只包括三個內容,即政務、商務和社會。

遺憾的是,中共在15年前的這一設想要完全變成現實,卻並不順利。相反,隨着各類社會經濟運行的活躍,各種經濟契約方面的失信現象變得日益嚴重。無論是在生產、流通、金融、稅收、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還是在食品安全、醫藥衛生、社會保障、勞動用工等領域,從自然人甚至到司法領域,都出現了日趨嚴重的失信行為,有的行為已經觸及一個正常社會必須保持的公平正義底線。

此外,中國一些企業在生產銷售環節上的造假行為,一些個人在金融信貸上的欺詐行為,不但讓公眾對國家社會管理水平的信心發生動搖,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對外形象。

凡此種種,讓中國執政黨的高層對建立全社會信用體系,包括個人信用制度有了很迫切、很強烈的感覺,並開始採取一些果斷措施來“防治”這種信用缺失綜合症。對普通公民和普通企業來說,政府的這些作為主要體現在建立了遏止各式各樣失信劣行的“黑名單”制。這種基於自然人信用記錄的制度,己經在金融、交通等領域收到良好的成效。

但這只是淺表的實踐,將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恐怕還在於中央政府己經看到中國建立信用體系和制度的要害所在,懂得了要從四個方面痛下決心,方可改觀。中國國務院根據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原則制定了從2014年至2020年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李克強總理在國務會議上說得很明白:“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尤其對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坑蒙拐騙、虛假廣告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公開曝光、堅決整治,讓失信者在全社會寸步難行。”

中國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第一重點是放在政務誠信上,把政府和公務人員的誠信視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有着龐大周密、覆蓋全面的行政管理網絡的國家,政務誠信放在第一位勢所必然。

而內容最為龐雜,目前弊病最多,誠信度最低,也是亟待補救的,就是商務誠信了。中國政府把商務誠信視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點。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認知,所以我們常常可以從官方媒體上看到金融、稅務、價格、工程、政府採購、招標投標、交通運輸、電子商務等領域有關信用制度的好或壞的消息。

那麼,中國政府為什麼會把社會誠信視為社會信用全系統中的基礎環節呢?這是因為醫藥衛生、社會保障、勞動用工、教育文體、知識產權曾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失信行為,比如拖欠農民工工資事件的屢禁不止,在全社會產生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而加強和完善自然人的信用建設,包括準確的信用記錄,在中國是一項十分巨大又必須完成的信用體系建設任務。沒有自然人的信用體系,還能算一個現代國家嗎?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總體構想中還把司法公信作為重要內容。這等於坦承中國以往在司法過程中,由於公信力的不足影響了司法的權威性,也自然會損害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崇仰。也許正是因為中國政府決心維護司法的公信,所以我們不僅可以在許多新聞中看到執法護法的案例,就連家庭婦女和宅男宅女平日看的電視連續劇中平反冤錯案的內容也往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概括地說,習近平主政中國之後,中國政府加快建設包括個人信用制度在內的社會信用體系,其背景還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多向性快速發展己經到了只有加以適當約束才可保證健康的階段。此外,也是因為社會失信造成的損失過大,必須剎車。當然也是因為中國在全球經濟鏈條中的地位,決定了自己必須遵循世界經濟的基本規則。一句話,這是一件可以讓中國人和世界各國都高興的好事,它標誌着中國經濟狀況和社會需求己經擺脫了不講究信用的自然經濟水平,也逐步擺脫了原始狀態的重商主義階段,而邁上了一個以現代經濟為主體的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