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起步階段的信息革命2018-06-25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人們常說我們正經歷一場信息革命。但它究竟意味着什麼?這場革命又會把我們帶向何處?
台灣民意與國家安全對美台關係的影響2018-05-08
郝志堅(Dennis V. Hickey) 密蘇里州立大學傑出教授
對美國人來說,台灣的防務平衡很重要。美國並未「鐵定」承諾保衛台灣。但正如吉米·卡特總統曾經指出的,《台灣關係法》賦予了美國總統參戰保衛台灣的選擇權。實際上,美國是台灣同中國大陸發生衝突時唯一可能的安全夥伴。
中非關係真相和美國政要的扭曲心態2018-04-20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中國同非洲合作始終堅持兩個「絕不」:絕不以犧牲合作國的長遠利益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絕不走掠奪式開發和巧取豪奪的殖民老路。
西方對中國國家主席看法有誤2018-04-13
金刻羽(Keyu Jin)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
中國需要一個強勢領導人來維護國家的穩定。
評判中國治理的正確方式2018-03-28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國際經濟研究院傑出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應該檢驗的是中國的體系能否適應長期挑戰,並有助於國家和全球福祉,而不是它是否符合西方的標準。
中國「兩會」具有很強的縱深感2018-03-21
秦曉鷹(Qin Xiaoying)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2018年的中國「兩會」內容非比尋常,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的縱深感。
西方領導人應如何對中國「兩會」改革作出反應2018-03-16
扎克·蒙塔古(Zach Montague) 《紐約時報》新聞助理
中國眼下擁有一支極其高效的精英團隊,他們正在以前所未見的能力管理國家,規避繁文縟節,快速頒佈政策。無論如何,他們對於未來的理念將較之以往更快速有效地落實到位,而這或許意味着中國將在未來經歷多年高效、連貫的治理。
中國的創新會超越西方嗎?2018-03-09
埃德蒙德·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中國商人和企業家越來越顯示出,他們不僅有適應新機遇的創業幹勁,也渴望並有能力為自己創新,而不是簡單複製現成的東西。
中國的現代化雄心2018-03-05
姚洋(Yao Yang)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現代化是一個全面的進程,最終會讓中國擁有當今發達民主國家具有的機遇、個人享受和公共服務。然而完成這一進程並不容易。
謹防中國農村成為燙手山芋2018-03-02
秦曉鷹(Qin Xiaoying)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中國農村的現狀能否止劣向優,止亂趨穩,已經成為中國下一步改革能否成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否實現歷史性轉型的關鍵之一。
何謂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2018-02-13
俞邃(Yu Sui)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基礎是時代新特徵和中國新國情,是大國尊嚴、大國戰略、大國擔當和大國氣派的綜合體現。
2018: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時刻2018-02-07
洪源遠(Yuen Yuen Ang)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政治學教授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黨的領導人如何講述中國過去40年來的轉型故事,將塑造未來中國國內國外的政策措施。
美國對朝政策為什麼失敗?2018-02-06
王帆(Wang Fan) 外交學院副院長
美國一方面採取軍事威懾,另一方面延伸制裁,對朝鮮及其民族性格缺乏必要的客觀認識,同時仍然將中國責任論作為美國推卸責任的借口。這是美國對朝政策失敗的深層原因。
美中技術產業彼此不相容2018-02-06
約瑟芬·沃爾夫(Josephine Wolff) 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擁有足夠強大而穩定技術產業的國家,可以阻撓主要海外競爭對手,而不必擔心本國公民享受的服務大量減少。但是,如果說中國政府至少願意讓部分外國企業與本國科技巨頭競爭的話,美國政府是否如此就難說了。
美國戰略家應如何看待中國?2018-01-16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它成立的頭20年里是被美國厭惡的對象,1976年毛澤東去世之前,人們難以想像兩國間會有正常關係。今天,中國人民擁有以往想不到的機會和自由。美國的政策應着眼長遠,鼓勵中國的下一代人掌握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