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由少到多:中美文化交流40年

2019-01-31
A.gif
華裔美國作曲家周龍與法國指揮家路多維克·莫洛、中華青少年交響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管弦樂《鼓韻》後,場內響起熱烈的掌聲。

1971年,紐約市音樂戲劇中心寫信給江青,要求允許他們參訪一個京劇團。她回復說:“我們的樣板戲是專門給勞動人民欣賞的,不是為我們的敵人和你們這些滿身銅臭的資本家準備的。”儘管那次令人不快的開局之後美中文化交流取得了蓬勃發展,但意識形態和結構差異使這種關係不斷複雜化。

在當今中國,文化仍然是國家的工具,既拿它來管理其公民,也向外界傳遞着信息。相比之下,美國政府沒有官方文化政策,不監管本國文化產業,只給它們提供最低限度的支持,也很少利用文化來搞外交。

40年前美中關係正常化時,所有交流都是由政府機構依照法律在推動。在中國項目只能由政府制定,在美國則是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這類非政府組織制定。

這些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目的是擴大美中關係,遏制蘇聯的影響。乒乓外交之後,對華交流派出的都是傑出藝術家,包括費城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傑羅姆·羅賓斯、阿爾文·艾利舞蹈團、劇作家阿瑟·米勒和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第一份正式的文化協定於1979年簽署,並一直續簽到今天。

文化交流並不盈利,所以雙方只負擔來訪藝術家在本國的開銷。美方參與者不得不自謀資金支持。所幸,增加貿易的可能性吸引了美國公司提供贊助。

上世紀80至90年代是以單向交流為主(儘管不全是):美國向中國輸出文化,中國人學習來自美國的文化,並為自己將來的文化交流和商業文化輸出做準備。美國藝術院校和藝術經紀人招攬來自中國的人才。經紀商名冊里不久就包括有中國的雜技團和歌舞團,這相當有利可圖,中國人費用低,而美國需求大,中國演員在演出途中受盡辛苦盤剝,得不到工會的保護。

本世紀初,改革開放和入世在即也影響了文化部門。此前中國的文化產業仍由國家壟斷。2000年到2002年,美國國務院資助的“美中演出經紀人交流”項目分享了美式文化產業對中國的潛在好處,推動了改革的步伐。

壟斷的打破使各種交流和商業渠道被開發。精明的中國藝術經理人與美國代理商進行合作,以便創造更有市場的產品。新的中國主辦方和場館拿出資金,讓美國的商業劇團來到中國。2005年,肯尼迪中心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中國文化節”。策展沒有受到任何干擾,儘管所有藝術家都是由中國文化部資助。

自己的文化不被理解尊重而導致的挫折感,有時會讓中國用金錢開路進入美國市場。2005年中國愛樂樂團在美國的巡演幾乎不掙錢,音樂會是贈票。2010年上海交響樂團購買了與紐約愛樂樂團在中央公園音樂會共同演出的權利。百老匯的製作人為中國音樂劇安排了限量演出,這些演出全是中國製作方出資,為的是在社會關係或商業關係上獲得回報。有人一心想為百老匯創作出成功的中國音樂劇,但結果往往超脫現實。《猶太人在上海》就像是梅爾·布魯克斯在無意識地模仿樣板戲。

今天的交流正以多種方式進行,從傳統的政府相關項目,到個人的創業方案。北京的美國大使館、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事務局、美國國際藝術家基金及其他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它們仍然在競爭基礎上提供美國金額有限的資助。除了微不足道的政府資金,其他資助通常是五花八門的。上海和烏鎮的大型藝術節是牽手美國藝術家的共同委託合作項目,展示前衛的美國作品。近年來,凱迪拉克和通用汽車購買了中國大型商業場館的冠名權。許多美國大學和業餘文化團體則是為它們的中國之行自籌資金。

中國年輕的外交官們已經明白,美國的文化產業不是由政府來組織或監管,他們開始為了項目的創建和協作接觸各式各樣的組織。各個州和城市通過它們的“姊妹”關係參與交流,美國地方性藝術組織,如中西部藝術聯盟,它們制定的實質性項目正在兩國實施。

如今確立合作夥伴、獲得關係和資金的競爭正在加劇。通過肥皂劇般的國內國際角力,這場競爭正在最高級別展開。

國際贊助只有在符合公司營銷計劃的情況下,才會對公司有吸引力。在中國,雖然現在是私人部門製作和進行項目融資,但中國的企業仍然很少為國際項目提供贊助。

有長期關係和相同目標,才會出現有效的文化交流。有信任才有坦誠,語言上的斟字酌句既表示理解,也說明事物的敏感性。使用“提法”(即當前政治和思想運動所使用的語言措辭)有助於談成交易。今天,美國的文化從業者在努力尋找和支持中國的年輕藝術家,以及他們的非官方圈子,支持在官方機構和政府資助體系之外生活工作的獨立聲音。

最近中國的文化外交已經轉向,向外看的目標並不是美國。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加入文化元素,並設立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年會。中國似乎不再需要自己的文化產品被美國認可和在美國取得成功,而是滿足於為國內觀眾創作產品。

在這個動蕩時期,中國確實面臨著挑戰。對中國大力實行的所謂公共外交努力的抵制越來越強,包括關閉孔子學院。中國的文化機構和官員對美國文化市場仍缺乏全面了解。他們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研究,同時為達政治目的,不得不製作輸出官方的歷史文化推介品,而不是中國炫酷時尚的東西。他們沒有認識到,好的藝術是無法按照要求創作的。對藝術尤其是敘事性藝術的審查力度加大,導致影視劇作品缺乏吸引力。在本屆中國政府領導下,文化產業持續萎縮,這也促使中國的創作者、藝術家和藝術經理人出走美國,或者為美國經營的在華藝術企業工作。

仍有許多中國團體在美國自行演出,它們的目標是中國媒體和華僑觀眾,對美國觀眾的興趣它們並不關心。與此同時,由於缺少中國政府或企業的支持,中國對美國文化外交的“無資金授權”已告失敗。

展望未來,儘管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不顧資金有限,仍屬意政府對政府的大型倡議,但多種交流方式仍將存在。獨立演出者將繼續在一定限度內生存,但文化部會偏愛官方團體。隨着“一帶一路”和歐洲項目成為主導,美國人尋找中國合作夥伴將更加困難。

通常的資金挑戰還會存在。中方參與交流將取決於資金和公共外交的優先順序。而美國人將不得不加倍努力,尋找資助擁有獨立聲音的項目,鼓勵創作聯盟,鼓勵美國的製作商和主辦方提供支持。無論如何,當所有其他渠道都被封住的時候,文化仍然會是對話的安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