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白宮的謊言

2018-08-10
2.jpg

《華盛頓郵報》的事實核查專欄“Fact Checker”跟蹤並分類總統的每一條可疑言論,根據它的統計,截至今年6月1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一共發表過3259條虛假或誤導性言論。特朗普平均每天的不實言論超過6.5條,已經高過他就任第一個100天時的平均4.9條,而今年5月份更是達到了平均每天8條。很明顯,特朗普這是要創紀錄了。

特朗普的支持者以“所有政治家都說謊”為借口,來證明特朗普滿嘴謊言的合理性。政治家確實撒謊,並且稍事反省的話我們也承認,所有人都會說謊。但說謊的次數與類型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太多的謊言會讓信用貶值。

並非所有謊言都是等同的,有些人是自私自利,總統也許會用撒謊來掩蓋他的行為軌跡,為的是避免尷尬,打擊對手,或者是為了行事方便。

其他總統為高大上的目的而說謊。在某些情況下,歷史學家甚至讚賞總統為了更大的、或者過後才有的好處而決定欺騙公眾。在美國導彈部署在土耳其的作用方面,約翰·肯尼迪總統就誤導過公眾,但它最終結束了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與高風險的核戰爭相比,這肯定更符合公眾的利益。

一個更模稜兩可的例子發生在1941年,也就是美國決定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為說服孤立主義的民眾相信希特拉的德國是一個威脅,羅斯福總統宣稱一艘德國潛艇襲擊了美國驅逐艦。而事實是美國方面率先發起攻擊。溫斯頓·丘吉爾就認為,戰爭時期,當口風不嚴可以讓船隻沉沒,當保密變得生死攸關的時候,真相是“如此之珍貴,以至於必須始終用謊言來保護”。

權謀式的欺詐通常是為達成交易而討價還價的策略之一,特朗普聲稱自己是這種藝術的大師。這也許能說得通他為什麼要在朝鮮武器、歐洲關稅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干涉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等問題上說謊。但他在參加就職典禮人數、給女人封口費、解釋為何要解僱前FBI局長詹姆斯·科米上的不誠實,統統與治國無關,純粹是為了一己之利操縱他人和公眾。

即使總統的動機並不自私,他也應該對選擇說謊慎之又慎。在把撒謊作為治國手段之前,他應該考慮目的的重要性,有沒有實現目的的其他替代手段,以及這種欺騙是否可控,或者是否會成為一種模式。

領導者越是欺騙公眾,就越會毀掉自己的信譽,並削弱制度,創下破壞性先例。羅斯福1941年的謊言旨在喚醒美國人民,但他也創造了先例,讓林登•約翰遜用來在1964年贏得國會對《東京灣決議》的支持,進而導致越南戰爭急劇升級。危險在於,當領導者為了政治或個人的好處而撒謊的時候,他卻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為了公眾的利益。

約翰遜不想被人當成懦夫,或者被說成是丟掉越南的人。他不斷向美國人民謊報戰爭取得的進展,他還希望將戰爭規模保持在有限範圍之內。

有限戰爭在道義上的優勢之一,是它警告戰爭升級會造成損失。這類戰爭有虛張聲勢的成分。在與敵人討價還價過程中,為維持可信度,總統必須保持公眾的樂觀,這就會給公眾提供錯誤的信息。而在約翰遜的例子中,他的個人動機更讓這一切勢在必行。到1968年的時候人們都說,判斷他是否撒謊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他動沒動嘴皮子。他決定不再參加競選。

約翰遜的繼任者理乍得·尼克松也在越南戰爭問題上撒謊,包括將戰爭擴大到柬埔寨。之後,在掩蓋入侵民主黨總部一事上,他又為自己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撒謊。入侵行為是在尼克松政府授意下進行的。當這一切最終被水門事件錄音帶披露之後,為了免遭彈劾,尼克松於1974年辭去總統職務。

約翰遜和尼克松造成的損失不僅在於他們的總統寶座,也在於公眾的信任。上世紀60年代初的民意調查顯示,3/4的美國人對政府充滿信心,而到70年代末,就只剩下1/4的人相信政府。雖然人數下降的原因很複雜,但總統說謊難辭其咎。

一些觀察家根據特朗普在私營部門的記錄,認為他說謊只是習慣使然。另一些人則認為,他說謊的頻率、不斷反覆和明目張胆,所反映出來的並不是習慣,而是一種有意而為的政治策略,目的是傷害與真相有關的機構。無論哪種情況,特朗普都已經損害了新聞、情報、美國司法部等機構的信譽,他讓一切都與之有牽連,並且要迎合他絕對忠誠的基礎選民。

特朗普之後美國還能復原嗎?值得記住的是,約翰遜和尼克松的繼任者是福特和卡特,他們顯然更加誠實,而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到20世紀80年代里根時期才有所提升。不過就謊言的絕對數量來說,美國還從來沒有見過像唐納德·特朗普這樣的總統。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White House of Lie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