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美教育交流的長期必要性

2019-05-16
a.jpg
中國學生在美國大使館外等候簽證面談。圖片:美聯社。

教育交流是中美關係的一個組成部分,關係牢固的時候熱熱鬧鬧,關係動蕩時則被忽視。儘管中國有越來越多面向國際學生的教育項目,但中國對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來說並不是首選的留學目的地。相比之下,美國學校在中等和高等教育層面都吸引了大量的中國學生。這種不平衡,對於兩國民眾了解中美兩國有着微妙而各異的影響。中美教育交流的質量和數量並沒有跟隨經濟和政治的相互依存同步提升。在中美貿易戰的緊張局勢下,這種脫節很可能繼續,並不斷擴大。有些人可能以為,在外交和商業存在摩擦的情況下教育交流無關緊要。然而,人員交流對兩國對彼此的看法有着無形卻深遠的影響,因此值得做個評估。

美國是中國學生赴海外的首選目的地,也是所有國際學生的主要目的地。2018年,有36萬中國學生在美國留學,比2013至2014年增加了大約25%。中國學生佔在美國學習的國際學生總數的31%,更佔到2003年以來新增國際學生入學總人數的2/3。對於許多美國學校來說,中國學生入學率的上升在填補資金缺口、貼補獎學金或改善校園設施方面起着關鍵作用。

就在中國學生仍偏愛美國院校的同時,2018年只有大約1.2萬名美國學生在中國學習。這些學生大多不是修習有學位的課程,而是參加短期的語言學習。相比之下,絕大多數在美國的中國學生都在各個學科領域努力爭取着本科或碩士學位。

認識到這種失衡和親身積累對中國集體認知的必要性,奧巴馬總統在2009年11月宣布了“十萬強”計劃。後來該計劃變成一個獨立的基金,重點是提高中小學的漢語教學水平,以及增加到中國高校留學的機會。雖然這一計劃旨在增加美國在華學生的數量和多樣性,但事實證明,它在擴大就學人數方面並不怎麼成功。推動在中國學習的現有獎學金項目包括“關鍵語言獎學金”和“國家青少年安全語言行動計劃”,兩個項目均由國務院資助,為的是促進漢語學習,因為它是保護美國利益所必需的“關鍵語言”。

而中國政府正在支持各種各樣的舉措,在美國的學生中推廣漢語學習,並提升中國大學作為美國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目的地的形象。這些目標是通過中國境內境外的教學計劃來實現的。在設在美國的機構中,備受爭議的孔子學院提供語言和文化教學。孔子學院的課程經常遭到美國院校的抵制,認為其課程過多地受到中國政府的干預影響。美國學生可以利用獲得的中國政府獎學金學習語言或接受高等教育,不過,一直存在着對教學質量和課程多樣化的抱怨。最後結果是,雖然付出顯而易見的努力和資源提高中國在美國學生中的教育形象,但收效甚微。

學生規模和構成的差異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獲得的東西會大不相同。在美國的中國學生正在多個領域努力獲取基於技能的證書,他們利用美國學校的學位,即使在海外就業市場也脫穎而出。美國學生的學習重點則是中國,無論是中國的語言、文化還是政治制度。

此外,由於入學人數不平衡,美國留學生的本國學生團體規模可能較小,因此他們會更重視跨文化交流。美國學生的優勢也許是更專心於互動,而中國學生則在更大範圍內獲得有關美國的經驗和知識。結果是,從中國回來的美國學生或許對東道國有更深入的了解,不過人數少之又少。考慮到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和反華言論,這種趨勢似乎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中美教育交流質量和互惠關係的惡化會產生明顯的後果。中美關係是當代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而這一概念之下是個人的聯繫,無論是國家元首還是商業領袖,也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文化層面。對對方的文化、政治結構和行為規範了解不足,會實實在在地直接影響雙方如何看待對方。接觸太少或缺少真正的交流,有可能讓偏見或僵化的觀點更加根深蒂固。即使對美國最鷹派的中國問題觀察人士來說,也應該是一種令人擔心的前景。對兩種政治制度之間的差異缺乏了解,意味着政策會在最糟糕、最外行的情況下被制定出來,最起碼也是基於過時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