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失敗的國際合作加劇病毒的危害

2020-02-14
e.jpg

1月底,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急性呼吸道疾病被美國宣布為“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威脅”,接下來的準備措施“宛如應對下一場瘟疫”。這種單方行為違反了世衛組織的指導方針。

拜那些聳人聽聞的媒體之賜,此舉在處於流感高峰期的美國各地引發了恐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稱,大約有2200萬到3100萬美國人感染季節性流感,需要住院治療的人數為21萬到37萬,流感導致的死亡人數為1.2萬到3萬。特朗普政府正在籌劃一項4.8萬億美元的預算,內容包括大幅削減衛生安全網的支出,現在,它卻讓公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病毒疫情上。

那些國際頭條新聞並不關注流行病學方面的事實,而是聚焦於它們預期的“大流行”,進而導致了針對世衛組織的施壓運動和大量的仇外反華事件。其最終影響將是中國、美國和全球經濟前景下滑。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

病例增多,疫情迅速放緩

即使是聲譽良好的媒體也會製造誤解。《紐約時報》2月4日報道:“中國死亡人數在上升,且無放緩跡象。”前半句是對的,但後半句有誤導性。事實上,中國每天的新增病例才開始減少,但從1月中旬以來累積病例的增速一直在放緩。

目前(武漢時間2月10日晚8時)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的確診人數超過40200人,死亡超過900人。確認數字很快將超過50000人,死亡數字不久可能突破2000人。

然而,中國以外地區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仍相對較少,分別是確診不到400人,死亡僅有兩例。雖然這些數字會繼續增加,但這樣的低起點說明,中國代價高昂的、雷厲風行的措施也許挽救了中國國內外許多人的生命。

此外,傳染的速度正在發生變化。自1月中旬以來,累計病例的相對增長已經有所放緩。雖然1月中旬以後增速達到近100%的峰值,但現在已經降到了零及以下(圖1a)。也就是說,從1月中旬開始,新增病例穩步增加,2月4日增加近3900例,但從那以後這一數字已降到2600例以下,環比增長從接近350%降到零及以下(圖1b)。

圖 累計數字上升,相對比率下降

(a) 2020年1月10日至2月9日每天累計病例增加

a-C.jpg

(b)2020年1月10日至2月9日每天新增病例

b-C.jpg

資料來源:DifferenceGroup,中國國家衛健委

由於病毒反覆不定,這些趨勢並不能成為自滿的理由。而且,隨着中國春節假期的結束,新疫情的集群式出現仍然是有可能的。但假設當前的趨勢不變,我們也許會看到一個十字路口,或是一個拐點,當然國際報道已經被政治化了。

是“信息流行病”,不是病毒疫情

1月下旬,世衛組織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呼籲各國關注這一全球衛生緊急狀況,促進“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是針對中國,而是考慮到了病毒一旦蔓延有可能給衛生系統薄弱國家帶來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世衛組織要發起一項6.75億美元的倡議,以應對未來的病毒疫情。

相反的是,媒體的歇斯底里助長了針對華人和亞裔的仇外情緒。2月2日,蔓延全球的錯誤信息迫使世衛組織稱這種冠狀病毒是“信息流行病”,“讓人們很難找到可靠的來源和可靠的指導”。

更糟的是,世衛組織領導人成為公眾口誅筆伐的對象,包括在網上請願,要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辭職。實際上,譚德賽這位埃塞俄比亞公共衛生事業的先驅遵守了世衛組織的流行病相關指導方針,他支持對病毒起因的研究,並努力推動成員國在應對疫情方面進行合作。

這場醜陋的抹黑運動似曾相識。2017年世衛組織競選時,有人攻擊譚德賽曾經掩蓋埃塞俄比亞以前發生的霍亂疫情。這些莫明其妙的指控來自美國法學教授勞倫斯·戈斯丁,他是英國候選人戴維·納巴羅的顧問(現在他又因批評中國的反病毒鬥爭而重新露頭)。在聯合國,非盟稱這些指控是“毫無根據和未經證實的誹謗運動”。現在,同樣醜陋不堪的運動又還魂了。

與華盛頓要求世衛組織將此次疫情宣布為“大流行”不同,世衛組織將流感分成六級,而“大流行”需要具有致命性、傳染性和國際性。上一次流感,也就是2009年的H1N1流感(豬流感)爆發時,全世界死亡人數為15萬到30萬。而當前的疫情在中國以外地區只導致了兩例死亡(全都與病毒發源地武漢有關)。

奇怪的是,就在國際媒體聚焦於中國被指稱的、很大程度上獲得世衛組織稱讚的那些行為的同時,除了2月4日譚德賽扔出的消息炸彈,它們對其他國家的動作全都視而不見。事實證明,在分享相關病例的完整信息方面,行動遲緩的不是中國,而是中國以外的國家。儘管危機和全球衛生緊急狀況已經延續數周,卻有超過60%的有關成員國沒能給世衛組織提供完整的病例報告。

由於國際合作滯後,喪失了寶貴的時間,經濟後果越來越嚴重。

疫情影響的各種假設

疫情爆發之前,中國正在溫和復蘇,儘管與美國打貿易戰,2019年GDP增長仍達到6.1%。考慮到工業化之後,經濟增長的漸進式減速乃屬正常,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計在5.8%到6.2%之間。美國雖然有低利率、緊俏的勞動力市場和資產價格的大力支持,卻面臨著低於2%的增長放緩。日本提高銷售稅,導致2020年的經濟增長預期降至0.5%。

病毒爆發一個月後,人們主要有三種經濟假設。在“類似SARS”的情形下,季度性影響很大,也是主要損失所在,但隨後將出現反彈。更廣泛的影響相對比較小,而且只是地區性的。對全年經濟增長的影響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將減少1.2個百分點,降至5%或更低,但第二季度的反彈會抵消大部分(不是全部)損失。美國經濟年化增長率可能下降0.4%。日本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接近零。韓國和台灣將因供應鏈中斷受到更嚴重的打擊。在香港,疫情將使技術性衰退延續到第一季度。東南亞經濟增速將降至4%。全球經濟年化增長率則下降到接近3.1%。

在“影響擴大”的情形下,不利影響將至少持續兩個季度,直到夏初為止。在這種情形下,疫情影響更廣、更嚴重,並波及全球經濟前景,直到夏季反彈才會出現。美國、中國和日本的經濟放緩將對亞洲和全球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在“影響加劇”的情形下,負面損失將嚴重得多,反彈直到夏末才會出現。今年經濟增長受到的影響將非常明顯,全球經濟面臨令人擔憂的後果。

當前,人們普遍預計的結果是“類似SARS”或“影響擴大”。如果我們看到新病例的數量持續下降,也許抱有這種希望就有它的理由。然而,國際媒體的報道、施加給世衛組織的壓力以及國際合作的滯後,都表明非經濟力量正在對經濟預期產生影響,出現“影響擴大”情形的風險已經加大。最終如果出現“影響加劇”,那麼2008年以來的主要復蘇成果將損失殆盡,全球經濟前景將受到嚴重影響。

任何病毒疫情都會帶來不利的經濟影響。但是,通過適當的國際合作,一些即將發生的損失原本是可以減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