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聯濤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肖耿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階段

2019-10-09
2.jpg

過去40年來,中國在貿易、金融、數據和文化(包括社會價值觀、宗教和政治信仰)方面已經融入全球體系。但是,隨着美國擁抱保護主義,加強全球一體化將要求中國對其政策進行調整。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發展路徑主要是試驗,以及分階段實施。由於這種“試點-推廣”戰略,在入世12年之後,也就是2013年,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商品)貿易經濟體。2018年,它的貿易佔GDP比重為38%,遠高於美國(2017年為27%)。

至於金融市場,中國領導人一直堅持說,只有當國內的交易與監管框架健全,並足以管控相關風險,才會允許金融市場的自由化。也因此,決策者們利用香港在中國和國際市場的獨特地位,採用了雙軌的分階段策略。

從中國國有企業開始在香港上市融資,20年來,憑藉低稅收和強大的法治基礎,香港成為了全球金融中心。這期間,香港作為擴大中國金融市場自由化的催化劑和中介,發揮着內地與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之間互動實驗的緩衝作用。

這種做法使中國在全球債券和股票市場的份額大幅增加。2004年,中國僅佔全球債券市場的1.2%,相比之下美國佔42.2%,歐盟佔26.5%,日本佔18.7%。到2018年底,中國債券市場已經增長到全球的12.6%,而美國減少到40.2%,歐盟為20.9%,日本為12.2%。

同樣的,中國內地在全球股市市值的份額從2004年的1.2%上升到2018年的8.5%,加上香港則佔到13.6%。與此同時,美國在全球股市市值的份額從45.4%下降到40.8%,歐洲從16.3%下降到10.8%,日本從16.3%下降到7.1%。

然而,中國在全球一體化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正如麥肯錫最近的一項報告所顯示的,中國110家全球財富500強企業,它們80%的收入來自本土,同時外資在中國銀行、證券和債券市場的持股比例仍不到6%。而且,要想繼續向前發展障礙重重。繼續融入全球體系,中國政府至少需要克服四大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控制債務。過去十年的債務增長速度是整體經濟增長的五倍多,目前債務已經超過GDP的300%,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相仿。雖然由於國內的高儲蓄率,中國有能力進行更多消費和投資,但它仍需要深化股票市場,以便降低長期債務風險。

第二,中國必須設法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2009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量,但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人民幣僅佔全球每日外匯交易總額的2.1%,遠低於美元(44%)、歐元(16%)和日元(8.5%)。

在成為主要盈餘國數十年之後,中國需要着手調整,以實現經常賬戶的大致平衡。為了保持健康平的衡國際收支,避免承擔過大風險,中國現在必須確保其外流資本與流入的外國資金大體上是均衡的。

中國加強全球一體化所面臨的第四個挑戰,是它面對着不友好的外部環境,這是商品、資本、數據、人員和文化過度或不均衡流動帶來的焦慮造成的。這中間表現最為明顯的,是美國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政府以及它對全球貿易體系的衝擊,包括不斷升級同中國的貿易戰。

談判沒有能夠讓這場貿易戰結束,原因不只是雙方的世界觀迥然不同。而為了能“贏”,特朗普政府正無所不用其極。最近,它提出擴大政府權力的新法規,通過美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技術、基礎設施、個人數據和房地產相關交易。這些規則將對那些與受美國制裁國家有貿易往來的行為方——比如中國——產生影響。

與美國衝突的不斷升級,給中國漸進的“試點-推廣”戰略帶來巨大壓力。誠然,中國近年已經拓展其雙軌的一體化計劃,將越來越多的內地省份納入到試點項目中,比如設立上海自貿區。中國希望這些試點城市像香港那樣,幫助中國維持住全球一體化勢頭,幫助中國逐漸使它的法律和監管制度向貿易、金融、稅收及其他交易的全球框架看齊。不過,中國要想保護它與全球金融、數據和知識體系的關係,還需要在這些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決策者只有採取大膽、明智和具有創新性的行動,這些試點城市才能繼續引領中國走向更加開放、融合、和平、繁榮的未來。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The Next Phas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