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大選與莫迪面臨的挑戰2024-06-14
馬加力(Ma Jiali)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莫迪新的任期將面臨如何保持經濟增長慣性、如何保持政府運行穩定性、如何在大國競爭背景下保持戰略自主性等挑戰。
- 法德共推「歐洲主權」前景幾何?2024-06-14
董一凡(Dong Yif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法德有意借馬克龍訪德展示雙方加強合作、共同塑造「歐洲主權」的決心。 但美國不會允許歐洲朝獨立自強、擺脫北約控制的方向走太遠。
- 大選年與美國的「管控」對華競爭2024-06-07
張昭曦(Zhang Zhaoxi)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管控競爭」作為美國對華政策關鍵詞的態勢能否持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拜登是否連任。更重要的是,如果所謂「管控競爭」的舉措更多是出於內政動機,而非真誠的戰略意願,那就很難期待這種政策能夠真正增進中美戰略穩定。
- 一文看懂美國對華政策工具箱2024-06-06
楊水清(Yang Shuiqing)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5月28日,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舉辦第15期戰略清析論壇。論壇以“美國經濟與美國涉華法案最新進展”為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
- 習近平歐洲行:中歐關係現狀的晴雨表2024-05-30
塞巴斯蒂安·康丁(Sebastian Contin Trillo-Figueroa) 中歐顧問/戰略家,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研究員
習近平主席不久前的訪歐之行是衡量中歐關係現狀的最佳晴雨表。但快速分析此次出訪之後發現,令人不安的跡象超過了有希望的進展。
- 中日韓三邊合作重啟與美國因素2024-05-29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中日韓合作既不針對美國,也不靠美國因素推動和維繫,當然也不應受制於美國。未來中日韓合作的可持續性,說到底還是取決於三國自身內在動能的不斷開發。
- 《反猶主義法案》能解決美國的反猶主義嗎?2024-05-28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消除反猶主義不能寄望於一部爭議四起的法案,而是需要真正平等的民族和解與跨文化交流。
- 習近平訪歐進一步夯實中歐共生關係2024-05-27
許釗穎(Xu Zhaoyi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習近平主席在國際時局的十字路口、中歐關係的關鍵時刻訪問歐洲,戰略意義遠超中歐雙邊範疇。
- 中俄關係展現更廣闊發展前景2024-05-27
韓璐(Han Lu)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所副所長
普京總統開啟新一屆總統任期後首訪中國,雙方達成一系列重要且具突破性的成果,不僅為中俄建交75周年獻禮,也為中俄關係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 布林肯訪華加劇美國對華政策爭論2024-05-24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中美高層恢復交往與美國大選的臨近,加劇了美國國內有關最佳對華長期戰略的爭論。
- 國際秩序走向與中國的戰略抉擇2024-05-23
張沱生(Zhang Tuosheng) 國觀智庫首席研究員,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全球化、多極化和科技變革在對世界秩序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這些消極影響在最近十年愈益顯露,給後冷戰時期的世界秩序帶來巨大衝擊與挑戰。美西方國家與中國就國際秩序問題開展積極坦誠的對話與合作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 美中合作仍有可能2024-05-22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中美大國競爭背景下,我們不指望兩國回到本世紀初標誌性的接觸戰略。但是,避免衝突、確定雙方在何時何地可以合作的領域,是符合兩國利益的。
- 歐洲是否陷入「自決」與「依美」困境2024-05-19
黃境(Jade Wong) 觀瀾綜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與其說歐洲在「自決」與「依美」間作出了選擇,不如說歐洲決定在此二者間「摸着石頭過河」。而歐洲如何「過河」、能否「過河」,將是與美國內政、大國博弈、國際秩序變化相互共振的結果。
- 美國大選衝擊中美關係穩定2024-05-17
卞慶祖(Bian Qingzu)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美國在大選年往往加大對「中國威脅」的炒作,觸動中美之間的敏感神經,其帶來的不確定性就是中美關係的風險。
- 提升安全合作水平是普京訪華戰略目標2024-05-14
肖斌(Xiao Bin)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學博士
在國際體系無法約束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和冷戰思維的前提下,加強中俄戰略協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五個始終」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發展中俄關係的基本主張,那就是不僅要符合中俄兩國互利共贏的需要,更要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