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北約與上合組織的兩種「安全不可分割」

2024-07-20
張雲.jpg

日前,圍繞歐洲和亞洲安全相繼舉行了兩場重要峰會——北約峰會和上合組織峰會。北約成立75周年峰會在華盛頓舉行,會議除繼續要求成員國增加軍事開支和支援烏克蘭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對亞洲安全的介入,為此峰會邀請了所謂“印太四國”(IP4,日韓澳新)的領導人與會。

近年,“歐亞安全不可分割論”甚囂塵上,美國鼓勵其歐亞主要盟國強化軍事安全合作,聯合對應中俄戰略威脅,日本則反覆表示“今天的歐洲可能就是明天的亞洲”,美日韓、美日菲等小多邊機制亦將烏克蘭危機與台海、半島、南海安全掛鉤。相較之下,在哈薩克斯坦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發表的《阿斯塔納宣言》強調,“以犧牲別國安全為代價謀求自身安全不可接受”,該組織“應在推動鞏固全面和平、安全與穩定,構建民主、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上合組織峰會所展現的理念,是各國安全訴求不可分割,安全與發展不可分割。這與北約的“安全不可分割”理念完全不同。

首先,對安全威脅來源的認知差異,是兩種“安全不可分割”理念的本質區別。北約和美國的一些亞太盟伴認為中俄是地區安全的最大威脅,且中俄一方的勝利會鼓舞另一方的“冒險行為”,只有通過跨地區軍事防衛一體化才能維護安全。換言之,北約認為安全威脅是外來的。而上合組織的首要安全目標,是保證成員國國內政治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上合組織的主要安全威脅定位於國內和地區的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三股勢力”,這就決定了建立捆綁式軍事同盟不僅是錯開藥方,而且會引發不必要的地區緊張。也因此,上合組織反覆強調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對外開放,中國更是通過“一帶一路”與中亞各國發展戰略對接,踐行通過經濟發展來減少不安全源頭。

第二,亞洲版北約的集體防禦機制在歷史上從未成功過。烏克蘭危機後,有人認為正是烏克蘭沒有加入北約才會出現戰爭,所以錯的不是北約東擴,而是擴得太慢,而沒有北約的亞洲更加危險。還有人認為,即使現在亞洲無法建立類似北約的集體防禦組織,也可以通過小多邊搞變相集體防禦。然而,回顧亞洲歷史就知道,該地區反對集體防禦和以發展促安全的理念並非今天才有,也非始於上合組織。上世紀50年代,美國以北約為藍本組建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僅有兩個東南亞國家參加,最終解散。1967年建立的東盟從一開始就反對集體防禦,因為其成員國清楚地認識到,新獨立的民族國家最大的安全威脅是殖民時代遺留的民族宗教問題,以及經濟發展落後導致的政治社會不穩定。這種內在的安全威脅用軍事同盟應對毫無意義,且會把寶貴資源錯誤投入一個無底黑洞。

第三,北約是歐洲地區在冷戰時代特定的歷史產物,其“安全不可分割”僅限於成員國之間,將北約經驗奉為普世標準在認知上是片面的,在政策上是誤導的。有分析人士常用北約軍事力量的“強”與上合組織、東盟的“弱”做對比,證明前者的有效和先進,然而,上合組織和東盟推動地區安全的記錄遠比北約成功,其各國安全利益平等不可分割、經濟發展和安全不可分割的理念也遠比排他性的安全不可分割思維更先進。

上述兩個峰會展現的安全理念差異將隨着全球南方的崛起進一步凸顯,我們有理由相信,以上合組織和東盟為代表的新安全理念將日益成為國際安全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