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加沙困局2024-04-30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加沙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當前拜登加沙政策的多重困境,並對拜登連任構成了巨大挑戰。隨着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趨於白熱化,拜登團隊在這一問題上的困境或會進一步加劇。
- 美國打造「亞洲新北約」加劇陣營對抗2024-04-29
羅亮(Luo Liang)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美日菲峰會表明,三國關係不再滿足於時下現狀或以美國為支點的單方連接。這一「小多邊」架構的主旋律依舊是加強對華遏制,競贏對華戰略競爭。
中美逆境中堅持對話溝通的重要性2024-04-26
張雲(Zhang Yun)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在逆境中堅持中美對話,為的是引發三重聽眾的積極共鳴,通過積極「塑勢」為中美關係趨穩創造有利的大環境。
中德可攜手提升中歐關係韌性2024-04-24
董一凡(Dong Yif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隨着美國出現「特朗普回歸」的趨勢,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被廣泛抨擊和針對的德國,是否應當考慮加強中德、中歐各領域合作的韌性,以緩解經貿、氣變、中東局勢等方面的「特朗普衝擊」。
誰在誤導美國2024-04-24
韓立群(Han Liqu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美國的對華戰略認知誤差是導致中美關係陷入困境的一個關鍵原因,甚至可以說是首要原因。從目前看,誤導美國對華戰略認知的因素至少有五個。
東南亞為何「不選美國」?2024-04-16
劉暢(Liu Cha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美國一直宣稱要在東南亞和中國競爭,但幾年來其競爭方式總是不能精準匹配東南亞國家的真實需要。
大選年背景下的中美高層互動2024-04-16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由於美國大選因素,今年上半年或是實現中美關係「穩中有進」的關鍵窗口期。耶倫的訪問為今年的中美高層互動增添了新的熱度,有助於提升外界對中美關係的正面預期。
中美人工智能二軌對話的發展和機遇2024-04-15
肖茜(Xiao Qian)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榮生(Zhu Rongshe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現實應用越來越吸引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23年3月,OpenAI發佈的ChatGPT—4.0因其強大的對話功能迅速在全球「爆火」, 引發企業和實驗室搭建大模型的激烈競爭。
中國國際秩序觀的演進與性質2024-04-12
陳積敏(Chen Jimin) 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的國際秩序觀是中國與世界互動影響的結果,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不斷演進變化的,但其中的一些重要內涵,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平等、多元、包容等則具有傳承性與延續性。這一秩序願景與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與宗旨一脈相承、相得益彰,是對國際普遍認同的聯合國秩序的遵循與實踐。
從馬克龍「出兵論」看其戰略構想2024-04-12
黃境(Jade Wong) 觀瀾綜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馬克龍的主要考慮是敲德震美,把握歐洲軍事戰略主導權。雖然在獲得盟國充分理解和支持之前,馬克龍並無貿然高調出兵的打算,但他提「出兵論」給我們敲響警鐘,即當前的烏克蘭局勢已經讓各方勢力認為討論「升級」有利可圖,這是十分危險的。
美國財長耶倫二度訪華突出拜登政府對華的實用主義2024-04-09
馬雪(Ma Xue)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耶倫一直被認為是中美接觸中的溫和派,致力於建立中美經濟與金融的溝通渠道,尋求與中國建立健康、互利的經濟關係。這次是耶倫不到一年內第二次訪問中國,備受國內外關注。
2024年中美關係:必須警惕防範可能的挑戰2024-03-28
孫成昊(Sun Chengha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美國大選結果對於下一階段中美關係將產生深遠影響。不管誰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中國都希望中美關係能夠穩定前行,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可能有所不同。
- 通過合作性競爭推動國家關係向前發展2024-03-23
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 中美交流基金會
約瑟夫·奈(Joseph Nye)是哈佛大學特聘教授。他最近在接受《中美聚焦》主持人、中美交流基金會總裁周建成的採訪時詳細闡述了對未來中美關係的看法。
他表示,美國和中國已經在某些方面脫鉤,如果全面脫鉤,將對兩國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毀滅性影響。儘管不信任持續存在,但仍有可能推動兩國關係取得進展。他用"合作性競爭"一詞表示如何同時合作與競爭,雖然這需要採取一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行動,"但用這個術語表達,能讓決策者更清晰地思考戰略,而不是簡單地認為非此即彼"。
- 講好中國故事對進步至關重要2024-03-23
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 中美交流基金會
賈慶國教授現任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教授。2024年3月11日,中國兩會結束後,賈教授接受了《中美聚焦》的採訪。
我上次採訪賈慶國教授是在疫情期間,當時我們和傑出的美國學者傅高義交流——他在採訪後不久就離世了。通過今天的對話,我了解到開放性溝通背後的力量和價值。正如賈教授所說,開放性溝通可以在信任缺失的時候建立信任。
—周建成
「理念之爭」說辭暴露美國戰略的狹隘2024-03-18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辦公室(高端智庫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所謂的中美「理念之爭」,表面上講的是「理念」,背後其實是「利益」,反映了美國試圖通過「理念之爭」的說辭來掩蓋其爭奪現實利益、特別是國際秩序主導權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