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特朗普的博弈與中國的應對

2025-01-10
丹.jpg
(圖片:Lazaro Gamio/Axios)

基辛格曾打趣道:“如果我想和歐洲人通話,我該打給誰?”這凸顯了歐洲大陸內部的分裂。如今,他要是給美國打電話,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最近幾周,外界的目光從拜登總統轉移到特朗普身上。特朗普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等外國領導人進行了會談,並先於拜登就敘利亞動亂髮表評論。他還和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進行會晤,美國的貿易和移民政策開始脫離拜登的掌控。

2021年以來,拜登已經錯過重置特朗普政策的機會。他原本可以利用當前的政府過渡期,警告美國人特朗普即將發起革命,而且這場革命可能擾亂國內政治和中美關係。

特朗普的三重通脹危及對華關係

如果說,2021年至2023年美國通脹飆升引發廣大選民的不滿,導致拜登總統失去第二任期,那麼特朗普的經濟議程則可能對美國物價的穩定構成三重威脅。

外界普遍預計他會實行大規模減稅,這將使得本已龐大的聯邦赤字和債務雪上加霜,從而加劇通貨膨脹。他還可能試圖削弱美聯儲的獨立性,這也將進一步助長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第二個潛在原因,是特朗普承諾實行“大規模”驅逐措施及其他限制性的移民政策。這一舉措不僅會導致美國民眾分裂,強化仇外心理和白人民族主義,還可能擾亂依賴外來工人的美國勞動力市場,尤其是在建築業、農業和酒店業。

此外,這樣的政策可能掀起新一輪反亞裔情緒。2020年特朗普執政期間,這種情緒就已經在美國出現,而拜登政府的保護主義為此推波助瀾。這將削弱中國移民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 (STEM) 方面的貢獻。聯想1882年的《排華法案》,“美國優先”翻譯過來就是首先驅逐中國人。特朗普的白宮需要為其政策失敗尋找一個“敵人”來當替罪羊。

第三,特朗普試圖將幾乎不受監管的加密貨幣納入美國金融和財政體系,為加密貨幣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是特朗普寡頭政治的一項自私政策。不受監管的加密貨幣如果全面運用,可能導致金融市場高度波動。此舉會刺激洗錢、不正當融資等非法活動,並削弱美聯儲對經濟的影響力,同時破壞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霸權地位。

這位當選總統最近還發出威脅:如果金磚國家尋求創造新貨幣,將對其徵收 100%的關稅。事實上,該集團的34個國家更願意使用它們本國的貨幣進行貿易,而不是集團內的單一貨幣。但是,特朗普的經濟脅迫預示了未來的趨勢。

貿易戰和科技戰

在日益多極化的世界經濟中,美國的主導地位無法繼續為美國霸權提供仰仗,因此,華盛頓越來越依賴貿易戰、制裁和地緣政治來維護自身優勢。

如果特朗普政府三重通脹威脅成為現實,美聯儲將放緩降息或恢復緊縮政策。這將推高美元,從而可能破壞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國際貨幣的穩定性。貿易緊張局勢加劇時,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波動將加大,其中包括中國股市。隨着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降低,市場面臨下行壓力。

特朗普政府將利用制裁來切斷與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雙邊關係,尤其是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也有可能涉及先進制造業和生物技術。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措施會增加高科技的成本,但不會立即影響美國的日常生活成本。

因此,這些措施對特朗普政府的貿易管理機構充滿吸引力,包括新任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他是前貿易官員羅伯特·萊特希澤的門生。格里爾曾代表美國鋼鐵公司起訴中國。此外,因在四年前國會大廈衝擊事件中表現忠誠,反華派彼得·納瓦羅將成為特朗普的新任貿易和製造業高級顧問。

特朗普第一任政府期間,強硬的萊特希澤成功地向華爾街兜售關稅政策,但他的影響力現在日薄西山。財政部長候選人斯科特·貝森特、商務部長候選人霍華德·盧特尼克和新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凱文·哈塞特都被視為親商的建制派人物。但他們都支持關稅和科技戰。

萊特希澤將關稅視為解決美國長期貿易逆差的全面性措施。相比之下,華爾街人士更有可能“戰略性地”對某些產品徵收關稅,並以此作為脅迫手段,迫使其他國家接受特朗普的要求。

中國的反制措施

從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以看出,中國一直在準備應對特朗普可能發動的貿易戰。在2025年的經濟政策重點中,政策制定者強調需要通過提高赤字佔GDP的比率、降息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措施,來保持增長、就業和大宗商品價格的穩定。

特朗普第一任期內,中國是美國關稅的主要打擊目標。如今,特朗普表示,上任第一天就將對所有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產品徵收25%的關稅,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提高10%。他還主張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徵收60-100%的關稅,對來自包括盟國在內的所有其他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10-20%的關稅。擴散效應可能會淡化這些關稅對中國的不利影響。此外,和七年前一樣,美國進口商最近一直忙於購買中國產品,以減少即將實施的關稅的影響。潛在的關稅效應更有可能在2025-26年浮現。

其次,中國經濟發生了變化。2017年,中國比現在更加依賴對美國的出口。20年來,中國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商品進口國,即使在2022年,雙邊貿易仍處於創紀錄的高位。現在,墨西哥已經取代了中國的地位。如今,美國在中國出口中的比重不到15%,而東盟和歐盟分別佔16%以上和不到15%。歐盟將效仿美國實施關稅,但更傾向於有針對性的關稅,而不是全面關稅。

第三,2017年的中國出口依賴度更高。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級的科技領導者,並受益於更加多元化的創新。我目前正在粵港澳大灣區考察。在“中國硅谷”,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超過2.4%,高於法國。在深圳,這一比例超過6.5%,高於任何國家。

誠然,中國仍在開發先進半導體的製造工藝,而這正是美國出口管制的關鍵目標。不過現在,中國在電動車、車用軟件和鋰電池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此外,中國的液化天然氣船舶製造和高鐵也正朝着既定目標前進。中國還是世界上最高效、成本最低的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創新藥物生產國。

強硬亦或對話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應對經濟下滑,刺激需求和穩定房地產市場。明年,財政寬鬆政策將與“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相輔相成。中國加強“非常規”逆周期調節的決定是2008年以來最大的政策轉變。

不過,中國也會針鋒相對地參與貿易博弈,即使並不情願。12月2日,華盛頓將100多家中國公司列入限制貿易名單,並禁止向中國出售部分先進半導體及其製造設備。作為應對措施,中國禁止向美國出口稀有礦物(鎵、鍺和銻)及其他物品。

這是中國首次在政府出口法規中全面禁止所謂的轉運。美國消息人士估計,僅鎵和鍺供應中斷就可能給美國造成超過30億美元的損失。中國還開始對英偉達展開反壟斷調查,而這家美國巨頭主導着人工智能所需的先進芯片的全球市場。

這是否意味着中國選擇讓全球經濟出現地緣政治分化?這是特朗普和拜登過去七年所支持的。並非如此。這是向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發出的一個信號:單邊主義在多極化的全球經濟中沒有未來。這仍然是一個開始對話的舉措,除非特朗普政府另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