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孫成昊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珠玉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關係博士生

邁入第75年的北約能否平衡多重戰略目標?

2024-08-07
sun.jpg

當地時間7月9日,北約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峰會,成立75周年的北約取代希臘城邦的德利安聯盟(Delian League)成為歷史上最長久的聯盟。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在講話中概述了北約的歷史發展,闡述其在維護和平與捍衛自由方面的目標,以及作為“歷史上最成功聯盟”所取得的成就。

截至目前,北約已從12個成員國發展為囊括32個國家的大聯盟。2024年3月,瑞典加入北約,各盟國再次重申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承諾,這意味着北約擴張只是時間問題。在本次北約峰會上,烏克蘭危機仍是關鍵議題,美國總統拜登宣布了向烏克蘭提供五個新戰略防禦系統的合作計劃。此外,在《華盛頓峰會宣言》中,北約各成員國重申了國防支出需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2%的必要性。斯托爾滕貝格特彆強調了這一轉變,稱2%的最低國防支出是“底線”而不是“上限”,這意味着北約威懾能力將不斷增強。

在今年的峰會上,成員國啟動了一個關鍵計劃,即由美國商會主辦的北約峰會防務工業論壇。該論壇旨在通過增強私營和公共部門合作,提升聯盟內防務生產與協作,標誌着北約在保護聯盟成員安全上邁出重要一步。通過簽署一項近7億美元的合同,北約希望進一步提高其內部合作效率,加強威懾和防禦能力。但是北約仍需謹慎看待這筆巨額合同訂單,以確保這些承諾和發展不會將重點從安全轉向商業利益。

斯托爾滕貝格認為,北約的成功依賴於“深思熟慮地選擇”和“審慎地決定”,而在構建未來的歐洲安全格局上,北約將延續這一行事風格。在北約看來,這也包括2022年《戰略概念》文件所暗示的北約亞太轉向,以及成員國在聯盟建設中可能發揮的作用。但是,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以及對美國政壇右翼民粹主義復蘇的隱憂仍然影響着峰會進程。北約的歐洲盟國不得不考慮特朗普勝選的可能性及其潛在後果,如何讓北約平穩度過潛在的“特朗普衝擊”成為峰會熱點議題。歐洲國家內心對未來前景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也促使其探索可能的防務安排,以確保聯盟能夠迅速應對烏克蘭局勢變化並保障自身安全。

北約可能還會面臨同時平衡歐洲與亞太盟友需求的難題。澳大利亞副總理理乍得·馬爾斯(Richard Marls)、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新西蘭總理克里斯托弗·盧森(Christopher Luxon)和韓國總統尹錫悅出席了峰會。《峰會宣言》表示將加強與北約亞太夥伴的對話以應對跨區域挑戰。儘管本次峰會聲稱將亞太地區與歐洲安全相連是為更好保障國際安全,但這種直接的“亞太轉向”仍可能引發歐洲盟國關於北約優先事項的討論,其也將不可避免被捲入對亞太地區事務(如南海問題、台灣問題和半島問題)的討論與解決中來。

北約企圖在亞太地區強化其實力存在極有可能觸發地區對抗性局勢,加劇全球安全挑戰。在安撫北約夥伴的同時,如何避免將歐洲盟國捲入亞太地區緊張似乎是更艱難的議題。將烏克蘭危機與亞太地區,尤其是與台灣問題聯繫起來,反而可能惡化而不是解決現有問題。北約的亞太轉向趨勢也使得北約盟國不得不認真考量中國在北約未來戰略中的角色問題。

在北約將中國納入2022年《戰略概念》文件之後,此次華盛頓峰會對中國的立場似乎更加強硬,預示着北約對華態度的未來走向。中國被北約認為是“俄羅斯對烏開戰的決定性推動者”,並且使用“脅迫手段”企圖分裂北約,強化了俄羅斯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的威脅。此外,北約《華盛頓峰會宣言》明確呼籲中國應採取具體措施,改變其國際行為,減少對歐洲-大西洋安全的“系統性挑戰”。

北約的此類表態將對中國和亞太地區造成深遠影響。將歐洲-大西洋和亞太兩大地區的安全相連是難以實現的,把中國、朝鮮和俄羅斯混為一談也是背離現實的,無益於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國、朝鮮、俄羅斯在軍事能力、經濟形勢、融入世界的程度以及在政策制定和戰略現實方面都存在差異,更不用說這三個國家的國內情況也不同。因此,簡單地將這三個國家與烏克蘭衝突的背景掛鉤,卻忽視三國的巨大差異,既過分簡化現狀,也未能反映現實。

同時,北約潛在的亞太轉向以及對“中國挑戰”的日益關注,將導致這一軍事組織的全球布局重點分散。從美歐層面看,由於雙方分歧的存在,當前美國推動平衡歐洲和亞太兩大板塊的戰略在未來恐怕難以為繼,而北約的亞太轉向也將刺激歐盟“戰略自主”進一步覺醒,美歐或將圍繞“大國競爭”形成新的跨大西洋分工。而從地區層面看,北約亞太轉向趨勢將惡化地區安全形勢,導致中國面臨更加嚴峻複雜的戰略環境。

在國際和平與安全面臨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強的大背景下,各國能否做到謹慎行事、避免地區緊張局勢升級變得至關重要。國際社會應當思考,如何在安全稀缺的時代探索超越傳統話語的問題,拓寬實現和平與自由的視角,共同努力促進全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