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訪問廣島:幫忙還是幫倒忙?2016-05-11
許多(Xu Duo) 耶魯大學福克斯研究員
美國白宮5月10日宣布,奧巴馬總統將於27日在日本參加七國集團峰會期間訪問廣島。雖然通過訪問廣島來悼念原爆死難者的初衷很好,但卻可能帶來一系列不良連鎖反應。對日本來說,這可能進一步強化其受害者心態,並弱化其在二戰中的加害者身份。
- 美國欲結盟印度遏制中國2016-04-29
特德·蓋倫·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倫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美國防長阿什頓·卡特4月中旬訪問印度。他帶去140億美元的防務合作安排,並取消了對北京的訪問,這讓中國軍界的不安擴大。看來,對中國野心的共同擔心是驅動印美雙邊關係的主要動力。
中國需要廣結朋友的外交政策2016-04-26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道格·班多畫了一幅中國戰略夥伴關係和「不結盟」政策的全球肖像,認為隨着這個東方強國的崛起,它不僅需要軍事同盟,同時也要有交朋友的能力。
菲律賓大選:如何遊走於美中之間2016-04-22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全球諮詢機構DifferenceGroup創辦人
過去六年,華盛頓和馬尼拉鞏固了軍事聯盟,這讓一些菲律賓人感到放心,但也讓一些人感到擔憂,其中包括選舉中領先的總統候選人。斯坦伯克博士指出,菲律賓要想真正對沖避險,就應該通過美國保護傘尋求安全利益,通過與中國的貿易投資尋求經濟回報,通過與中美兩國合作尋求政治優勢。
- G20的歷史使命與中國智慧2016-04-01
柳村(Liu Cun) 北京G20觀察員
中國將利用G20峰會主辦國地位關注經濟增長,引領國際經濟合作,推動北京近年的外交政策新理念,如「合作共贏」、「新型大國關係」、「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創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多極時代的秩序建構2016-03-29
崔立如(Cui Liru)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院長
全球化進程在地區層面極大地改變了國家間的關係,利益共同體的紐帶日益發展,合作將成為未來共同存在的基本要求。中美合作建構亞太地區秩序不僅是雙方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兩個大國對這一地區應該履行的歷史責任。
- 關於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問題2016-03-28
2016年3月19日,前國務委員戴秉國在釣魚台國賓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年會,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就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問題進行對話。
- 中國網民真希望特朗普獲勝?2016-03-25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中國網民熱議特朗普,更多是對美國對華態度的一種反應。他的所謂「粉絲」實際上是在釋放某種蘊藏深意的信號。
- 2016年中美合作日程表2016-03-23
吳建民(Wu Jianmin)(Wu Jianmin) 前外交學院院長
完成雙邊投資協定和確保今年晚些時候在杭州的G20峰會成功,將證明中美兩國關係中的合作遠超過摩擦,並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
轉折時期的國際秩序2016-03-23
崔立如(Cui Liru)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院長
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流行病等全球挑戰方面加強合作,取得了長足進展。雖然朝鮮和阿富汗的挑戰將考驗合作潛力,但這種競爭與合作的交織並進將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中美關係的新常態。
- 哪一個才是真的希拉里?2016-03-22
王嵎生(Wang Yushe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執行主任
過去,希拉里曾公開駁斥所謂「中國威脅論」和「中美零和論」,認為中美應「同舟共濟」,攜手迎接挑戰。最近,她加大了對中國的批評,但繼續以積極方式與美國領導人相處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
- 中國外交更加自信2016-03-18
蘇曉暉(Su Xiaohu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日益強大,而且沒有成為麻煩製造者。中國外長坦誠的記者招待會體現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責任感。
- 與其高調門喊話,不如高級別溝通2016-03-17
沈丁立(Shen Dingli)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中美間的高層對話穩定了雙邊關係,使達成對朝鮮實施更嚴厲制裁協議成為可能,並為兩國領導人之間即將到來的會晤搭建了平台。
- 化解中美關係之「八論」2016-03-10
俞邃(Yu Sui)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中美建交30多年來,雖然存在潛在衝突,但兩國是在平行的軌道上迅跑,互不相撞。
- 美國-東盟峰會:美國正在趕上中國?2016-03-09
盧西奧·布蘭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賓亞太協進會研究員
有鑒於其蓬勃發展的經濟、加速的一體化進程,以及安全環境面臨的不斷變化的挑戰,東盟註定將成為全球一個日益重要的地區。東盟人口超過美國和日本的總和,並且是重要的前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