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打中國2019-08-30
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
儘管多年來一直否認,但毫無疑問,美國正在實施針對中國的兩黨遏制戰略。無論這一戰略是否合理,真正的問題都不是美國政客所提出的是非曲直,而是特朗普政府解決問題政策的不連貫。
- 第52屆東盟外長會及系列會議的變與不變2019-08-29
羅亮(Luo Liang)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第52屆東盟外長會及系列會議有若干問題值得回顧與思考。
- 當前影響中美經貿協議前景的因素2019-08-23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美經貿磋商早已跨越專業的界限,成為政治問題、戰略問題。就經貿言經貿的單純決策環境早已不復存在,各方在繼續企盼協議、呼籲協議的同時,恐怕也要做好沒有協議的準備。
- 到底是誰在操縱匯率?2019-08-21
劉遵義(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美財政部近日把中國列為了「匯率操縱國」。考慮到僵持不下中美貿易戰及時斷時續的談判進程,給中國貼上這個標籤的實際意義其實並不大。但問題是,中國真是匯率操縱國嗎?評判一個國家是不是在操縱貨幣,美國自己定了三條標準:對美國有巨大的貿易順差;對世界有龐大的經常賬戶盈餘;以及對貨幣市場積極干預。但中國似乎僅僅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即對美有巨大的貿易順差。
- 特朗普將中美經貿談判推向長期僵局2019-08-16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特朗普對華3000億美元商品最新關稅威脅以及美國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的決定,使兩國經貿談判遭遇新的重大危機。
- 美國對華認知陷入迷思2019-08-14
沈雅梅(Shen Yame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美國外交特別是對華認知的思維模式出了問題。中國需要了解美方所使用的認知透鏡,破解迷思,還原事實,澄清真相。
- 當今世界需要堅持和重塑多邊主義2019-08-14
何亞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長
多邊主義的理念和機制已經與各國外交和全球治理密不可分。多邊主義已經融入中國外交的方方面面。
- 向中央宣洩不滿無濟於事 香港應與北京合作尋求共贏解決方案2019-08-12
尚穆根·賈古瑪(Shunmugam Jayakumar) 前新加坡外交部長
部分輿論認為新加坡可從香港反修例運動中獲益,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形容這樣的言論非常表面,並強調唯有包括香港在內的整個區域都穩定,我國才會受益。
- 歐洲為何頂撞美國2019-08-12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美歐矛盾當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美國優先」與「歐洲一體化」的利益衝突,以及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理念之爭。
- 如何認識中美競爭的本質和特徵2019-08-12
杜蘭(Du Lan)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美競爭仍是基於權力和利益,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更多是雙方彼此攻擊的工具,並非競爭的根源或目標。
- 中美南海「灰色地帶」較量將成常態2019-08-12
陳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伴隨美國海警在南海的常態化存在,中美之間的「準軍事」較量無疑將日趨頻繁,兩國在南海全面競爭和對抗的態勢也將繼續惡化。
- 大阪G20和解的意義與限度2019-07-27
田飛龍(Tian Feilo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
中美在大阪G20的和解對中國也對全球經濟穩定發展有利好影響,但中美結構性競爭態勢已經形成,和解效應必然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期的,可能存在反覆性和不確定性。
- 中國在朝美關係上的外部智庫作用2019-07-22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在美朝關係上,中國更多是思考如何扮演美朝外部智庫的角色。
- G20大阪峰會與「異質」國家合作的未來2019-07-17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G20的有效性在於能否促進「異質」國家之間的合作,通過展示多邊主義的好處,推動新一輪全球化朝正確方向前進。
- 中日須加強防務安全對話與安全危機管控2019-07-17
張沱生(Zhang Tuosheng) 國觀智庫首席研究員,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日關係已回到正常發展軌道,但與政治、經濟等領域相比,中日防務安全關係仍是明顯的短板,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