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會進入「冷戰」嗎?2018-07-03
何亞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長
中美「冷戰」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如果溝通處理得當不是不可避免。美國需要放棄沿襲「冷戰」做法的慣性,試着以地緣政治和平共處模式處理大國關係特別是中美關係。
- 中美是否陷入了「新冷戰」2018-07-03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新冷戰」並不是對中美關係現狀的準確描述,但這一討論的負面影響不應忽視。
- 美國中期選舉如何影響中美關係2018-06-28
陳鼎(Dean P. Chen) 新澤西拉瑪珀學院副教授
陳鼎分析了即將到來的美國中期選舉對中美關係可能產生的影響。就選舉短期前景來說,特朗普和共和黨競選人有可能炫耀他們的反華標籤,以吸引民族主義選票,而民主黨人則可能尋找一切機會盯着政府,看它是否放鬆了對北京的壓力。
- 中國南沙部署新型導彈系統或成為地區轉折點2018-06-15
史蒂文·斯塔什維克(Steven Stashwick ) 紐約獨立作家和研究人士
據報道,中國在南沙群島三座島礁上部署的新型導彈系統可以瞄準南海南部幾乎任何船隻和大多數飛機。這極大地改變了該地區的戰略環境。這些導彈的部署意味着中國在南沙群島的前哨基地不再僅是理論上的軍事威脅,而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 限制中國學生簽證誰會受損2018-06-15
馬特·希恩(Matt Sheehan) 保爾森基金會非常駐研究員
據報道,本周美國使領館收到指令,收緊向高科技領域研究生項目的中國學生髮放簽證。在這篇文章中,馬特·希恩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美國接受更少的中國研究生,究竟誰會「受損」?
- 印太時代來臨2018-06-14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學教席主持
在近期的香格里拉對話上,三種關於印太地區的不同敘事浮出水面。哪一種將成為主導這一日益重要地區的治理範式?
- 名中玄機:印度太平洋的變化2018-06-13
科林•摩西德(Colin Moreshead) 東京自由撰稿人
美國軍方將原來的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這僅是一次單純的更名,抑或是一個預示着印太地區結盟架構出現變化的更加意味深長的信號?
- 沉着冷靜看待中美關係新變化2018-06-13
袁征(Yuan Zheng)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目前貿然判斷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已經徹底轉向遏制強硬尚為時過早,需要進一步觀察。當然,做最壞的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是最為穩妥的戰略抉擇。
- 管控南海分歧,中美要回答三個問題2018-06-13
楊力(Yang Li) 中國南海研究院研究員
由於在南海的戰略定位和利害關切不同,中美難免會產生碰撞和摩擦。最終能否摸索出一條良性互動的共處之道,端視雙方能否突破戰略互信缺失的瓶頸,管控矛盾和分歧,實現基於規則的利益趨同。
- 中美衝突的形態2018-06-11
裴敏欣(Minxin Pei)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教授
對大多數美中貿易戰觀察家來說,開戰原因是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遇上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保護主義信條。但這種解讀錯失一個關鍵的發展動向,即美國長達數十年的對華接觸政策已告終結。
- 中美關係正在發生某種程度的轉折2018-06-07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美目前正站在相互戰略誤判的十字路口。造成誤判的推手是多方面的,雙方必須思考彼此溝通中存在哪些誤傳和誤解,兩國關係是否已經陷入「相互刺激的循環」。
- 中美關係中的兩個「必然」2018-06-01
俞邃(Yu Sui)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中美兩國合作發展的大方向是必然的,但兩國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一些矛盾也是必然的。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應該弘揚「發展合作」的「必然」,縮小「產生矛盾」的「必然」。
- 雙邊方案難解美國多邊困境2018-05-31
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
任何用雙邊方案解決多邊問題的努力都會適得其反,給美國消費者帶來不祥後果。
- 當前中美關係走勢的五個困惑2018-05-29
韓立群(Han Liqu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當前的中美關係相對於以往出現一些明顯的不同,我們一時無法看清這些不同是結構性重大變化,還是一些個別現象。這給我們判斷中美未來走勢帶來不少困惑。
- 美國對華政策陰晴多變的背後2018-05-24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美國新政府在執政第一年對華罕見示好,但今年以來美方態度突變,對華罕見強硬直至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