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半島緊張局勢與地區戰略穩定2022-09-14
張沱生(Zhang Tuosheng) 國觀智庫首席研究員,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隨着中美、美俄關係嚴重惡化,防範與管控半島危機已變得極其困難。如果朝鮮持續推進核計劃,美國與盟國對朝採取更多核威懾措施,地區戰略穩定將遭到嚴重破壞,半島及東北亞地區有可能出現類似冷戰前半期「北三角」、「南三角」的對峙狀態。
- 核戰爭是否不可避免?2022-09-13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且在核戰爭方面與西方劍拔弩張,重新引發了關於核武器的討論。去年,一份全面禁止核武器的聯合國條約生效,但86個簽署國家裡,並不包括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9個國家。那麼,這些國家如何證明自己擁有能將全人類置於危險的武器是正當的呢?
- 台灣問題成為中美關係「閃爆點」2022-08-10
鍾厚濤(Zhong Houtao) 國際關係學院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
佩洛西為一己之私竄訪台灣,給中美關係大局帶來巨大變數,其引發的後續效應不容低估。
- 對烏克蘭戰爭走向的看法2022-07-25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烏克蘭戰爭有可能是一場長期的消耗戰。
- 世界形成兩大陣營了嗎?2022-07-15
吳白乙(Wu Baiyi)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前所長
世界不會回到冷戰的歷史當中去。中國不致於再次踏入「新冷戰」濁流。
- 北約「印太化」與中美歐關係的未來2022-07-15
孫成昊(Sun Chengha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中美俄歐的關係絕不是簡單的美歐對陣中俄,美國力推的北約「印太化」也並不符合中國、歐洲以及地區國家的利益。
- 北約集體安全迷思與「疑似多邊主義」2022-07-14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北約的自我認知有誤導性,其安全迷思的深化不僅難以帶來集體安全,相反會帶來新一輪集體不安全的結果。
- 正常或反常:加速空耗的美國2022-07-14
韓立群(Han Liqu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以美國的自身條件,與其他國家開展良性競爭得到的長期利好將遠大於惡性打壓帶來的短期收益。美國的做法正在破壞自身長期發展潛力,也不利於全球共同發展、均衡發展。
- 中美網絡安全的核心問題2022-07-08
魯傳穎(Lu Chuanying)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中美若要徹底減少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對抗,就一定要在戰略層面達成共識。當前,雙方應設立有限目標,提升對話專業性,保持日常交流,提升信心和信任。
- 如何認識全球反恐鬥爭的「中國經驗」2022-06-30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與美國以境外反恐為重心、強調「先發制人」的軍事反恐戰略相比,中國在反恐領域摸索出了一條更適合自身國情的反恐路徑。
- 台灣海峽水域的法律地位2022-06-30
李環(Li Hu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長
釐清台海水域的法律地位,有助中美兩國(包括媒體)在談論時表意更準確,也是為競爭日益複雜的中美關係安裝「護欄」的一種方式。
- 烏克蘭戰爭的八個教訓2022-06-19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現在猜測戰爭何時結束為時尚早,但世界至少從烏克蘭戰爭中得到八個教訓。
- 香格里拉會晤突顯中美軍事交流重大意義2022-06-17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美防長在兩年多的間隔之後再次面對面溝通,有助於穩定兩國和地區國家對國際形勢發展的良性預期。中美軍事關係對於避免衝突的托底作用縱然關鍵,但其發展上限仍然取決於兩國的政治互信。
- 中美如何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合作2022-06-15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相比其他領域,中美在糧食安全方面擁有比較有利的合作環境。兩國在糧食貿易上有互利關係,對糧食安全的認知也較為接近。
- 美韓強化同盟合作加劇地區陣營化態勢2022-06-02
王付東(Wang Fudong) 山東社科院國際經濟與政治所副研究員
美韓同盟在合作領域、協同機制、目標定位等方面前進了一大步,陣營化色彩明顯增強。但新冷戰不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地區國家有必要保持克制審慎,避免重蹈歷史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