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肖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理性鬥爭,避免周邊關係「烏克蘭化」

2023-01-20

國家之間的競爭和衝突是國際政治常態。國際政治中的結構現實主義能夠解釋衝突發生的一般規律,但也需要引入單元層次進行分析,因為從單元角度可以解釋衝突的特殊性。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就是在結構和單元的雙重作用下發生的。

西方世界的“忘恩負義”

作為俄烏戰爭的發動者,俄羅斯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關係是其對結構作用的直接反應。由於從蘇聯歷史遺產中獲取的“霸權紅利”大大縮小,俄羅斯在冷戰結束後越來越排斥雅爾塔體系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於是,在俄羅斯政治精英中形成了具有廣泛共識的“俄羅斯利益特殊論”,即西方看不到俄羅斯在歐亞大陸上的獨特作用及對世界穩定的意義。

他們認為,只有給予俄羅斯合理的國際地位,俄羅斯才考慮加入西方世界,而西方現行的對俄政策是不公正的,忽視了俄羅斯對西方世界的貢獻——無論是凡爾登戰役,還是蘇德戰爭,甚至結束冷戰,相反,西方世界“忘恩負義”,始終把俄國看成地緣政治上的頭號對手,並利用一切機會削弱俄羅斯。

在俄羅斯眼中,美國在冷戰後始終是西方世界遏制俄羅斯的主導者,美國需要對脆弱的美俄關係負首要責任。俄烏戰爭爆發後,美俄關係面臨完全破裂的邊緣。儘管如此,但美俄並沒有放棄溝通的渠道。

維持現狀可能是美俄關係的常態,而這種常態可能更有利於美國及其北約盟友,因為雖然它們在俄烏戰爭中投入巨大,但卻可以利用這一戰爭最大程度地削弱俄羅斯實力,從而降低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從維護國家安全的成本和收益來看,這個“戰爭投資”是划算的。

戰爭下的“三邊關係”

戰爭中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尤其是美俄關係把我們引向一個重要卻又困難的關係——中俄關係。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在巨大的外部壓力下,與俄羅斯的雙邊經濟合作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截至2022年底,中俄貿易額增長了29.3%,達到創紀錄的1902.71億美元。

戰爭下的經濟合作成果表明,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經受住了外部壓力的考驗,這對穩固雙方關係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儘管達到了歷史新高,中俄貿易額僅相當於同期中美貿易的25%,中國繼續在中美貿易中保持了巨大的順差。

更重要的是,中國從俄烏戰爭中獲得了兩個重要的認識,一是大國競爭的殘酷性和維護大國關係戰略穩定的重要性;二是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發展中俄關係更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嚴峻的外部壓力塑造了國家行為。基於均勢理論和美俄關係,中俄關係的確能夠在一定限度內減輕中國的外部壓力。然而,這種期望在具體的外交實踐中需要諸多主客觀條件才能實現,因為在無戰爭狀態下俄羅斯不會充當其他國家平衡他國的外交工具,而在戰爭狀態下俄羅斯更希望別國為其分擔戰爭壓力。

對中國而言,只有超越舊式的均勢政治,發展正常的中美俄“三邊關係”,才能增強自己在外交戰略上的靈活性,並把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主動權掌握自己手裡。

避免周邊關係“烏克蘭化

國家間爭強權的鬥爭是長期的,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國家堅持鬥爭精神是必要的。歐亞大陸是俄羅斯與西方世界爭強權的首要地區,在與西方世界的長期鬥爭中,俄羅斯的周邊關係出現了一條斷層線,且隨着俄烏戰爭不斷擴大、加深,俄羅斯與其傳統盟友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也出現了諸多分歧。

這條斷層線最終導致了俄羅斯周邊關係的“烏克蘭化”,與俄羅斯有矛盾的鄰國倒向反俄陣營,並成為西方世界制衡俄羅斯的戰略工具之一,而俄羅斯非理性的鬥爭策略則加速了這種“烏克蘭化”。在各種因素疊加下,俄羅斯先後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選擇了戰爭,這是一種代價高昂的鬥爭方式。

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國家在國際鬥爭中需要注重選擇理性的策略,尤其要學會不戰而勝、以柔克剛。為此筆者認為,擁有完善開放的決策系統,廣泛聽取及善待不同意見,避免陷入“信息繭房”和“群體極化”,才能使國家在國際鬥爭中贏得先機,促進國泰民安的戰略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