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長

「九合一」選舉結果會利好兩岸關係嗎?

2022-12-15

11月26日,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束。29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舉行記者會。這顯然是一個挑選過的時間點,美國既可以及時表達對選舉結果的“官方態度”,又可以不動聲色地引導台灣後續輿論,避免出現過多美國不希望的“深入討論”。

單從選舉結果看,除延後的嘉義市外,21個縣市中,國民黨取得13席,是繼2018年“韓流”席捲全台後,又一次出現藍色浪潮。民進黨全線敗退至北港溪以南,僅得5席。其餘1席為民眾黨、2席為無黨籍所得。

民進黨的大敗,直接反映民眾的不滿,也充分說明其在選舉中操弄“抗中保台”,大搞分裂、抹黑的策略不但事與願違,還加重民眾的“討厭感”,以致以往支持民進黨的人,要麼不出來投票,要麼支持其他候選人,用選票“懲罰”民進黨。

雖說民進黨的大敗並不意味着國民黨的大勝,需要具體縣市具體分析,但國民黨此次拿下六都中的四都,尤其是重返具有指標意義的台北市,無疑會提振黨內士氣,為兩岸關係的緩和、兩岸城市間交流的儘快恢復打開一扇機會之窗。

不過,若據此認為兩岸關係從此柳暗花明也屬太過樂觀。畢竟,目前影響兩岸關係的兩大“負面因素”都沒有發生變化:一是民進黨仍在台上,其檢討選舉的敗績恐怕尚難令其深刻反思兩岸政策,進而主動提出改善之舉;二是美國仍力介其中,在選舉結束後就及時表態,讚揚台“活躍的民主社會”,強調美對台政策不變,將與“新當選人展開合作”。

在基本結構未有改變的情況下,大陸看島內選舉多了一份冷靜,對推動兩岸交流合作需克服的困難多了一層準備。

客觀講,台灣地區的“九合一”選舉更多聚焦於各縣市治理層面的具體問題,民眾也更關注候選人的個人特質、主要政見,而兩岸議題屬於“高階政治性議題”,即便涉及,也不會像在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那樣佔據重要分量。甚至如果過分操弄兩岸議題,反而會遭民眾反感,此次民進黨在選舉後期打出“為台灣挺身而出”的“抗中保台”牌,從選舉結果看,民眾顯然沒有買賬,不少人直言對民進黨動輒操弄意識形態來分裂台灣社會的行徑表示厭倦。

此外,只要是定期的選舉,必然會出現選民的“制衡心理”、“鐘擺效應”等。此次“九合一”選舉的結果並不能左右2024年地區領導人的選舉,2018、2020年的情況已是先例。對於這種民主制度的特點,各方都心知肚明,所以選舉結束後,國民黨不敢鬆懈,民進黨要“謙卑面對民意”。

AIT適時召開記者會,除表示會繼續推進在台的“四大目標”(即支持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與韌性、增進全球供應鏈韌性、支持維護及拓展台灣國際空間的努力、深化美台經濟和人民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外,還增加了“第五大目標”,即“共同對抗資安威脅”,目的當然是通過“合作”強化對台灣政治走向的影響力。

對美國而言,兩岸維持“不統、不武”的現狀最符合其利益,所以才有記者會上“避免戰爭是所有政策制定者、政治人物和外交官員的共同責任”之類的言論。美一直聲稱“期望海峽兩岸和平解決爭端”,但卻對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誠意方案視而不見,反而與“倚美謀獨”的“台獨”勢力一拍即合,不斷為兩岸和平談判製造障礙。

在剛剛過去的中美兩國領導人巴厘島會晤中,中國領導人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正是基於洞悉了美國不斷在兩岸之間“製造麻煩”、干擾兩岸中國人商討自己家事的心機。

相較以前,大陸能更理性看待台灣地區的各類選舉結果,也能更理性看待現在的藍白綠各色政黨——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態度表明它已經不是以前的國民黨,民眾黨能否立穩腳跟成為兩岸交流中的一股清流?民進黨“謀獨”“抗中”,企圖製造分裂與衝突自會受到民眾的“選票懲罰”。

大陸對台灣選舉的淡定,源於自身的定力,因為對於大陸而言,交流合作的大門一直是敞開的,尊重、關愛、造福台胞的心一直是真誠的,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努力是一貫的,對於台灣的各黨派、各階層人士,大陸都願意與之開展交流,共謀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大計。

“求和平、求穩定、要過好日子”不僅是島內的主流民意,也是整個中國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主流民意。台灣需要更多有民族擔當、有歷史責任感、有變革魄力的政黨領袖,只有能為民眾的長遠利益着想,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如果定期選舉能令台灣的政黨明白這個道理,那兩岸共商和平統一進程,又豈是美國能插手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