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需在阿富汗問題上相向而行2021-08-23
傅小強(Fu Xiaoq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中美應抓住阿富汗塔利班這一主要矛盾,協調國際社會和地區鄰國開展相關工作,在尊重聯合國相關決議基礎上共同引導阿富汗擺脫戰亂,恢復正常的社會政治秩序,使之不再成為國際安全的隱患。
- 拜登東南亞魅力攻勢的局限性2021-08-19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學教席主持
美國似乎已經使出渾身解數推進其東南亞議程,以誘使其他國家遠離中國。但無論在事實上還是在象徵意義上,作為中國的鄰國,東盟國家都很難與中國保持距離。
- 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略性失敗2021-08-18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從對恐怖主義的「過度反應」到對「大國競爭」的醉心迷戀,美國習慣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是它犯下一系列戰略性錯誤的思想根源。
- 拜登政府拉東南亞圍堵中國恐難如願2021-08-18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拜登政府集中對東南亞發力,除了一般性地加強雙邊關係外,還有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在東南亞進一步落實美國的印太戰略,二是重新在南海攪起風浪。
-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如何應對複雜國際局面2021-08-12
陳德銘(Chen Deming) CCG名譽主席、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理事、前商務部部長
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正在涌動。作者談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應如何擔當,以維繫全球化趨勢和捍衛自身發展權。
- 美國新的大國戰略2021-08-09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冷戰期間,美國大戰略的重點是遏制蘇聯的力量。如今,中國的崛起也需要美國和盟國制定一項戰略,但不是尋求徹底戰勝生存威脅,而是有管控地競爭,在以規則為基礎的體系中既合作,又競爭。
- 「戰略競爭」與「爭奪霸權」之間的界限2021-08-06
馬曉野(Ma Xiaoye) 上海世界觀察研究院創建院長
如果戰略競爭的雙方不計成本地將現有資源甚至預期收益都用於競爭,為取得優勢寧肯犧牲己方的經濟利益,犧牲己方的社會發展潛力,阻斷其他無辜國家的發展機會,那就超出了戰略競爭的底線。
- 天津會談:啟動中美關係新階段2021-08-03
聶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會談雖然沒有取得具體成果,但美方提出的「負責任地管理雙邊關係」,以及天津會談本身已經表明,雙方正在努力「管控競爭」。
- 國際議程需要「共同建設」2021-07-30
傅瑩(Fu Ying)
G7試圖搶抓後疫全球議程的主導權,但是它們無法主導解決這些問題。中國不僅不應該拒絕,而且可以作為負責任的一方積極加入到全球議程中去,共同推進那些有益於世界的重要事項。
- 塔利班對中亞安全的負面影響有限2021-07-29
肖斌(Xiao Bin)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學博士
儘管阿富汗塔利班軍事行動取得顯著勝利,但其對中亞地區安全的負面影響有限。
- 坎貝爾的涉台言論意味着什麼?2021-07-25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
坎貝爾的言論表明美國當前階段將延續對台政策的「戰略模糊」。隨着中美戰略博弈不斷升級,操弄台灣問題已成為美國對華遏制打壓的必要手段。但鑒於中國維護核心利益的能力不斷增強,對台政策的工具日益豐富多元,美國打「台灣牌」的政策成本也會不斷增大。
- 美國東南亞政策令地區國家失望2021-07-16
劉暢(Liu Cha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對美國來說,「四邊安全機制」是美國推行「印太戰略」的最有效抓手,而東盟看重的協調、相互制衡和不干涉內政等原則與美國的需求相去甚遠。
- 中俄關係的核心是認知共同體2021-07-15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中俄關係不會走向軍事同盟,也不會走向分裂,這種關係的核心,是冷戰後雙方長期戰略互動結成的認知共同體。
- 東盟國家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2021-07-15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雖然面對美國或明或暗的壓力,但東盟國家紛紛表態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 「後疫情」時期中國需打破「贏者的詛咒」2021-07-14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邀專家
「後疫情」時期人類將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國家交往、全球流通、邊境管理、經貿依存的模式都會相應發生改變,已佔得先機的中國不能被動於後手,需要警惕並打破「贏者的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