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盟國家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2021-07-15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雖然面對美國或明或暗的壓力,但東盟國家紛紛表態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 「後疫情」時期中國需打破「贏者的詛咒」2021-07-14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後疫情」時期人類將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國家交往、全球流通、邊境管理、經貿依存的模式都會相應發生改變,已佔得先機的中國不能被動於後手,需要警惕並打破「贏者的詛咒」。
- 美歐對華政策的異同2021-07-13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從系列峰會可以看出,美歐三位一體的對華政策各有側重,美國以競爭和對抗作為對華政策的主基調,而歐盟則強調對華以合作為主、競爭為輔。
- 美國與中國制度對抗不可取2021-07-13
沈雅梅(Shen Yame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美國以制度對抗為驅動搞「民主聯盟」,實際上是想用模塊化聯盟方式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同中國進行制度對抗不符合美國盟友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與中國打交道的訴求。
- 美俄關係緩和能分化中俄嗎?2021-07-02
崔磊(Cui Le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俄羅斯希望在中美之間遊走,實現利益最大化。美國能做到的只是爭取穩住俄羅斯,防止其壞了美國對華遏制的「大計」。
- 過度競爭不會讓世界「更美好」2021-07-02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被認為是旨在抗衡「一帶一路」合作的重大戰略舉措。美國等國應真心實意地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困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與中國展開競爭的「角力場」。
- 美俄關係「暫時性觸底」,中美應尋求競爭關係下的「暖和平」2021-07-01
肖斌(Xiao Bin)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美俄峰會對改善兩國關係有積極意義,但將給中國帶來一些壓力,美國一定會把手中的戰略資源轉移到對華政策上,激化中美戰略競爭的烈度。為此,中美需要創造更多的溝通渠道,努力尋求競爭關係下的「暖和平」。
- 接納中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2021-06-30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在美國主導單極世界秩序的時代,「絕對國家安全」對它來說或許是合理的。但在當今世界,企圖「遏制和對抗」擁有不同價值觀或不同制度的國家,而不是通過談判來達成接納它們的新的全球契約,則會引發衝突。
- 拜登遏華政策將比特朗普走得更遠2021-06-29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中美經貿對話的重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關係回暖,反而是美國既不想完全放棄對華經濟利益,更要騰出手來強化對華戰略制衡的策略選擇。拜登政府的對華遏制政策將比特朗普政府走得更遠。
- 中國周邊外交的難題與破題2021-06-29
陳積敏(Chen Jimin) 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鑒於周邊環境的重要性、複雜性以及二元結構的現實性,中國周邊外交需展現親和力、包容性、開放性、和平性及塑造力。客觀認識美國因素與中國因素的作用,對維持地區和平與發展尤為重要。
- 美俄之間的較量2021-06-28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榮休研究員
至少從2013年開始,美俄兩國就處於某種「交戰狀態」。
- 中美高層通話解析2021-06-28
聶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中美關係互動仍處於不對稱狀態。內政問題成為美國反對中國的「新邊疆」。目前美方仍沒有誠意與中國解決雙邊關係中的真正問題,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還在猶豫彷徨中。
- 拜登訪歐不會改變歐洲「戰略自主」決心2021-06-28
孫成昊(Sun Chengha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董一凡(Dong Yif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拜登時代的跨大西洋關係較特朗普時代大為改善,歐盟亦主動在重要議程上謀求與美國協調政策。但歐洲清楚「美國優先」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為此歐洲將從增強自身實力出發,在中美競爭背景下探索一條既能穩定跨大西洋關係又能謀求戰略自主的道路。
- 拜登執政的深層挑戰正在顯現2021-06-26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拜登執政開局總體平穩並有所建樹,在外交布局中,中國因素成為其政策推進的重要牽引力。但美國政治社會中的深層矛盾將極大制約拜登任內的施政成效。
- 如何看美國參議員訪台2021-06-26
朱松嶺(Zhu Songling)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美台若不斷挑戰中國大陸民眾的耐心,挑戰中國政府的宣示和尊嚴,必然招致大陸對台政策的調整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