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

如何看待美方聲稱「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

2021-12-03
李岩.jpg

美國總統拜登在同習近平主席舉行視頻會晤時表示,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等人近期也作出類似表態。這種表態是美國尋求階段性緩和中美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美複雜博弈的長期進程看亦值得密切關注。

“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是美國放棄對華“接觸”之後的又一重要政策調整。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長期將“通過接觸來改變中國”作為對華戰略設計的一個基本邏輯。直至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戰略界對於“接觸”政策的失敗形成基本共識,並以“競爭”戰略加以取代。拜登政府執政後,不僅總體認同特朗普的上述政策轉變,而且做出了進一步的政策闡釋。例如,沙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等場合聲稱,“通過美國的政策,中國體制將發生根本轉變”,這並不是拜登政府的目標,美國對華政策的目標是創造一種“使兩個大國能夠在國際體系內工作的環境”。言下之意,拜登政府不僅放棄了“接觸”這一對華戰略手法,也放棄了“改變中國”的戰略目標。這是對過去40餘年美國對華政策設計的一個根本性顛覆。

中文圖片.jpg
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第31期

綜合分析,美國表態“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是兩大因素使然。其一,中國近年來更加積極主動地對美鬥爭,促使美國逐步接受了“無力改變中國”的現實。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國訴諸貿易戰、科技戰、政治戰等各種手法,妄圖迫使中國對美做出讓步,並尋求遏阻中國崛起進程。然而,中國不僅頂住了美國的壓力,既定政策方針穩步推進,國家發展欣欣向榮,更在與美國的激烈博弈中積累了經驗,打出了自信,更加主動作為地塑造中美關係。在拜登執政以來的中美高層對話中,中國以“平視外交”的姿態,對美國提出兩份清單、三條底線,包括“美國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在中美實力對比進一步接近的情況下,美國表態“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無疑是對中方上述要求的無奈回應。

其二,美國上述表態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階段性緩和中美關係的需要。拜登政府執政後在對華遏制上毫無鬆手,尤其在台灣等問題上不斷挑戰中方底線,使得中美關係持續下滑。對此,中方不懼鬥爭,堅定維護自身國家利益。拜登政府逐步認識到了中美關係持續惡化的危險性,因而意圖在全面對華遏制的同時,防止中美關係“破局”。為此,拜登政府希望通過“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的政策宣示,對華釋放和緩信號,進行戰略危機管理,並以之為兩國最高層會晤及後續恢復各領域磋商創造氛圍。而中美關係的階段性緩和,無疑有助於拜登政府聚焦國內問題,準備2022年中期選舉,尤其在平抑通脹、穩定供應鏈、推行氣候新政等問題上尋求中國合作。可見,“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的背後,顯然帶有極強的國內政治邏輯。

需要警惕的是,“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的表態雖然確有一定積極意義,但這是否代表美國對華態度的長期趨勢,抑或僅是拜登政府的戰術性招數,目前尚難以斷言。尤其是共和黨並不認同拜登政府的對華緩和之舉,主張從根本上顛覆中國制度的聲音依然廣泛存在。更加重要的是,“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的表態是否暗藏美國未來會變幻對華施壓手法,也需要進一步觀察。美國歷來注重一邊“說好話”、一邊同步強化行動壓力。沙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的表態顯示,美國未來很可能會重點打造“孤立中國”的國際體系,通過“體系的壓力”間接迫使中國做出改變。這或許能從近期美國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舉動中看出端倪,包括即將於12月召開的“民主峰會”、正在醞釀中的“印太經濟框架”、穩步推進的“重建美好世界”倡議等。而隨着《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等重要文件將於今年底明年初陸續出台,新一波的對華攻勢或許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