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確立東盟在印太的地位2019-07-16
盧西奧·布蘭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賓亞太協進會研究員
東盟認識到,該地區正在發生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變化既有利可圖,也存在風險。雖然是機會主義,但東盟知道,任由對抗發展下去風險過大。
- 中國與東盟攜手建立互信關係2018-11-13
薩賈德•阿什拉夫(Sajjad Ashraf)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兼職教授
經歷多年的爭論和猜忌,中國與東盟最近完成了首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海上聯演。這些事件的發生證明中國與東盟關係正在更大範圍內發生變化。
- 東盟能將地緣戰略及科技衝擊轉化為機遇嗎?2018-09-14
博爾格•布倫德(Børge Brende) 世界經濟論壇總裁
賈斯汀·伍德(Justin Wood)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委員會成員、亞太區主管
為圖生存,東盟成員國必須就共同體在地區事務中的作用做出重要抉擇。
- 印太時代來臨2018-06-14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學教席主持
在近期的香格里拉對話上,三種關於印太地區的不同敘事浮出水面。哪一種將成為主導這一日益重要地區的治理範式?
- 東盟:「數字絲綢之路」的試驗場2018-04-03
莎澤塔·艾哈邁德(Shazeda Ahmed)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生
中國科技公司正日益投身於在東南亞拓展市場。 「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聯盟地區的發展,或許會為中國在信息科技市場日益崛起的經濟政治影響力模式提供線索。
- 東盟會議中國取得外交勝利2017-08-24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學教席主持
東盟會議強調主權聲索國雙方以及「其他所有國家」保持「非軍事化和剋制的重要性」。實際上,聲明含蓄地批評了其他地區大國尤其是美國試圖通過擴大海軍影響範圍和所謂的自由航行行動(FONOPs)挑戰中國主權主張的努力。因此,東盟聲明事實上回應了中國的立場。北京拒絕接受南海仲裁結果,規避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準則(COC),弱化了其在爭議水域的造島活動,並呼籲諸如美國等域外勢力不要捲入爭端。
- 迎來50周年的東盟不會發生巨變2017-08-24
盧西奧·布蘭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賓亞太協進會研究員
東南亞國家聯盟會議幾乎一直會讓人產生提及南海爭端的期待,以至於衡量一屆會議成功與否的標準被簡化為最終官方聲明就南海問題的措辭是否足夠強硬。但是考慮到東盟年度會議涵蓋議題的廣度和深度,這種簡化既令人遺憾又有失公允。
- 東盟50周年2017-08-09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最近幾十年來,東盟取得非凡進步,整個地區達至從前難以想像的和平與繁榮。與歐盟相比,東盟的做法也許才是未來路徑,讓其他動蕩地區也建立起牢固的合作紐帶。
- 特朗普讓東盟備受冷落2017-04-11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學教席主持
作為設想中的區域一體化引擎和東亞安全架構基石,東盟一直收效甚微地尋求調解海上糾紛,避免地區衝突。然而,除了擔心所謂「東盟中心地位」逐漸喪失,東南亞國家還害怕中美在本地區的緊張關係突然破壞性升級,尤其萬一特朗普政府為展示強硬而走得太遠。
- 警惕日本「攪局」南海2017-04-10
陳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日本雖非南海有關爭議當事國,但在南海卻有着非常重要的利益訴求。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內,日本對南海問題的介入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可能繼續加強。鑒此,中國與東盟國家應早做謀劃,維護好當下來之不易的逐步趨緩的向好局勢。
- 蒂勒森所不知道的南海歷史2017-02-17
索拉布•古普塔(Sourabh Gupta) 中美研究中心(ICAS)高級研究員
蒂勒森並不了解美國對南海主權爭議的立場。作為一項政策,美國對南海領土爭議不持立場,並且數十年來從未持有過立場。如果蒂勒森有機會在未來訪問北京期間見到李先生,他可能會意識到在1946年派去收復這些島嶼的軍艦正是美國提供的。
- 如何建立南海行為準則?2017-02-13
周波(Zhou B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正如建立信任措施在有爭議的中印邊界維持了和平穩定,中國和東盟達成行南海行為準則也將有助於緩和關係並開啟新合作。
- 東南亞盟友改變隊形2016-12-14
薩賈德•阿什拉夫(Sajjad Ashraf)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兼職教授
當選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從而令協議胎死腹中。對那些加入美國主導協議的東南亞國家來說,這是它們反思自己政策選擇的時刻,而這使它們投向更穩定的中國,而非不靠譜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