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確立東盟在印太的地位

2019-07-16
b.jpg
第34屆東盟峰會6月22日至23日在輪值主席國泰國首都曼谷舉行。 圖片來源:新華網

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在峴港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闡述美國“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近兩年後,以及美國國防部發表《印太戰略報告》三周後,東盟終於對美國的倡議做出首次正式回應。

《東盟印太展望》是上周曼谷第34屆東盟峰會形成的重要文件之一。對於東盟來說,正式回應表明它對這一架構的重視程度。這不僅僅是因為美國、日本等主要大國的闡述和推動,儘管它們的願景各有不同,而且是因為東南亞處在印太地理位置的中心。之所以拖到現在才回應,說明東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在觀察這一概念如何從一個政策聲明演變成連貫的和有資金投入的戰略。同時,這份只有五頁的文件在闡述合作的基礎、領域和機制方面具有寬泛的指導性和靈活性。

《展望》有四個重點。一、強調東盟在印太地區的地位。二、重申東盟有意在塑造地區安全與經濟架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三、重申東盟希望與所有大國保持接觸,而不是選邊站隊。東盟甚至希望扮演利益衝突的中間人。四、重申東盟希望與列出安全及經濟議程的大國建立全面、平衡的關係。

東盟明白,它處在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它自身的經濟高速增長也為此做出了貢獻。這個十國集團注意到了正在升溫的大國競爭,尤其是美中之間的競爭,以及它們各不相同的宏大地區願景。東盟認識到,該地區正在發生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變化既有利可圖,也存在風險。雖然是機會主義,但東盟知道,任由對抗發展下去風險過大。

東盟對印太戰略的看法和它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態度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明顯的不同。2013年在雅加達宣布啟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創建亞投行之後,東盟和中國花了四年時間才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雙方有興趣加深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這也意味着東盟接受“一帶一路”倡議可能的出資。之後,雙方在2018年達成《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兩份文件都提到中國“一帶一路”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的協同效應。今年4月,東盟十國領導人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論壇,強化了對中國倡議的支持。這兩次,從倡議宣布到東盟表態支持,都同樣有時間上的滯後。

不過,對“一帶一路”互補性和強調連通性的評估更為明確。當然,這不代表東盟對中國主導的倡議沒有後顧之憂。相比之下,仍在演化的美國印太戰略缺乏核心重點,這使得東盟必須甄別它有意與美國接觸的優先領域。這樣做的好處是,美國與東盟的合作可以是多維度的,可以超越中國的互連互通壓力。

東盟強調,它有意“引導塑造地區經濟和安全架構,確保這一動態繼續為東南亞和更廣的印太地區帶來和平、安全、穩定和繁榮”,而不僅僅作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變化的看客或局外人。東盟知道自己可以成為代理人,並決心利用這一點。它“設想把'東盟中心地位'作為促進印太地區合作的基本原則,讓東亞峰會等由東盟主導的機製作為對話和實踐印太合作的平台”。

雖然遠非易事,但東盟希望影響大國的競爭,將這種能量引向健康、富有成果的努力(如實現連通和貿易便利化),化解對抗帶來的風險。《展望》提到了這一點。例如它指出,“物質實力,即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崛起,需要避免不信任和誤判的加深,避免基於零和遊戲的行為模式”。東盟同時希望有一個“對話與合作而不是對抗的印太地區”。

東盟還渴望“在利益衝突的戰略環境下繼續充當正直的中間人”。例如,新加坡和河內分別舉辦了兩次峰會,讓特朗普總統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進行談判。在上一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新加坡為美國代理國防部長帕特里克·沙納漢和中國國防部長兼國務委員魏鳳和提供了平台,讓他們闡述各自國家的安全主張。儘管意識到北京方面可能會強烈反對,但東盟還是願意讓華盛頓介入海上領域,這說明它決心平衡中國在南海日益增強的軍事存在。

《展望》文件列出的諸多合作領域,凸顯了多個美國參與印太事務的切入點,如安全、經濟、社會、科學,等等。它還有一個潛台詞就是,東盟希望超越安全領域合作。可以說,東盟不情願參與印太戰略,其實是想表達它對過度強調安全維度的擔憂。美國將中國描述為修正主義大國,進一步強化針對東盟這個最大貿易夥伴、主要投資國和新基礎設施出資國的戰略部署,讓東盟成員國陷入了窘境。考慮到建立印太戰略的經濟及其他支柱以緩解東盟的疑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處在大國對抗夾縫中的地區各國政府還會繼續面臨沉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