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與東盟攜手建立互信關係

2018-11-13
d.jpg

經歷多年的爭論和猜忌,中國與東盟在10月下旬完成了長達一周的首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海上聯演。幾個地區國家參加了演習,主要內容包括直升機甲板互降、聯合搜救等。在中國與一些東盟國家因南海主權爭議而關係緊張的背景下,這些演習有着重要意義:顯示出中國渴望在安全問題上加強同東盟的聯繫。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司令員袁譽柏中將在開幕式上說,這些演練不是一次性互動,而是“搭建中國與東盟相互了解的持續的平台”。新加坡海軍總長柳俊泓也表示,中國與東盟今後應該舉行更多更大規模的演習,以增進互信。在這個罕見的公開表示諒解的場合中,海軍總長還建議中國與地區國家多接觸,向它們保證中國崛起的和平性質——雖然事實上說,作為今年東盟主席國的新加坡常常被指責有親西方的傾向。

舉行這些海上演習並不是什麼新主意。然而它今年成為了現實,這證明中國與東盟的關係正在更大範圍內發生變化。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它標誌着中國逐步爭取東盟國家支持的戰略取得了成功。類似的互動讓相關國家建立起了信任關係。

南海蘊藏豐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是中美全球衝突最危險的潛在領域之一。全球有近10%的海洋漁獲來自南海。每年,經過這一海域的商船多達10萬餘艘,裝載着價值超過5萬億美元的商品,佔全球海運貿易的1/3。也難怪南海成為中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台灣之間主權爭議的對象,就連域外國家美國,也希望確保它在該地區發生衝突時左右局勢的軍事能力。

由於利害攸關,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正爭奪在這個世界人口最多地區的優勢。美國在軍事上也許依然更強,但中國除了經濟影響力迅速增長以外,也開始展現出日漸強大的軍事實力,同時它在尋求為二戰後美國主導的秩序重新排序。目前所有亞洲國家的對華貿易都超過了對美貿易,戰後美國主導的亞洲秩序正在被取代。

早在今年5月,在經過20多年的艱苦談判後,中國與東盟就《南海各方行為準則》(COC)框架達成了一致。縱然沒有設計為爭端解決機制,但COC一旦達成,將會處理那些懸而未決的爭議。儘管協議的最終定稿還存在着巨大障礙,目前還只是就單一談判文本達成了一致,但中國已成為地區國家重要的對話者,並削弱了美國在地區的介入。

隨着中國加強與其地區鄰國的聯繫,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正積極試圖通過在東盟成員國當中製造恐慌,來削弱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重新組建的“四方機制”對中國構成了挑戰,象徵性地把美國“亞太司令部”重新命名為“印太司令部”也是如此。東盟當中的南海主權聲索國都缺乏能與中國一較高下的軍事實力,因此,和在世界其他地區一樣,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在扮演該地區的“和平守護者”。然而,由於中國的軍事實力相對於美國不斷提升,加上中國具有的鄰國優勢,美國阻止中國進一步控制南海的能力將受到質疑。在這個不斷演變的戰略隊列中,東盟正面臨保持其海上安全領域中心地位的挑戰。中國已開始把自己當成地區和海上安全的保障者。

與此同時,美國正進退兩難。隨着中國與地區國家建立更加友好的關係,也許不久之後就不再有焦慮不安的主權聲索國了。美國曾經聲稱要代表這些國家出手干預,以維護南海的航行自由。目前,中國和美國似乎都默認不去擾亂南海不穩定的和平狀態。美國會偶爾在南海執行航行自由行動,而中國會在不對美國艦船採取軍事對抗行動的情況下繼續進行抗議。也因此,南海成為了一個東盟沒有控制權的中美兩國的代理戰場。

接下來的幾年為中國抓住東盟國家近年萌生的善意提供了機會窗口。如果中國能對其他聲索國多做一些妥協,從而解決南海主權爭端,那麼未來幾十年亞太地區的力量平衡肯定會朝着有利於它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