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風險論」折射歐美對華戰略新調整2023-05-24
王磊(Wang Lei)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研究員
孫茹(Sun Ru)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研究員
從「脫鉤論」到「去風險論」,顯示西方對華政策的反思和新調整。但這並不意味着歐美對華戰略已做出根本改變。
- 多國政要密集訪華探因2023-05-23
薛力(Xue Li)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
多國政要密集訪華主要緣於四個因素:國際格局的轉換;各國對於外交自主的強調;不同國家對於與中國務實合作的需要;雙循環背景下中國外交影響力的擴大與提升。
- 新冷戰:台灣危機下,小馬科斯轉向美國的阻力越來越大2023-05-23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學教席主持
時隔七年之後,美國和菲律賓在華盛頓再次舉行「2+2」部長級對話,旨在加強戰略合作,開啟雙方夥伴關係的新時代。雙方討論的內容包括仍在持續的台灣危機,以及根據《加強防務合作協議》 (EDCA)菲律賓宣布向美國軍隊開放四個新基地。菲律賓總統小費迪南德·馬科斯做出保證:如果中美因台灣問題發生衝突,這些基地不會用於發動進攻,儘管存在依賴美國和地緣政治挑釁的擔憂。
- 「新華盛頓共識」對中美關係意味着什麼2023-05-22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新華盛頓共識」的本質實為零和思維的新體現,是要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遏制中國的安全目標。它的提出意味着中美關係或將進入制度比拼的新階段。
- 正確的前進方向2023-05-19
王緝思(Wang Jisi)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美交流基金會特邀學者
本文是《中美聚焦》主持人周柳建成2023年2月3日採訪北京大學王緝思教授的文字記錄。王教授談到了去年疫情旅行限制放寬之前的美國之行,並討論了中美兩國在複雜世界裡合作的「正確方式」,涉及影響兩國關係的多個維度。為了清晰和簡潔起見,以下採訪內容經過了編輯。
- 衝突並非不可避免2023-05-19
邁克爾•史文(Michael Swaine) 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東亞項目的高級研究員
邁克爾•史文博士是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東亞項目的高級研究員。加入昆西之前,他曾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擔任高級研究員20年。更早之前,史文博士在蘭德公司工作,專註於研究與中國相關的安全主題。今年3月接受中美聚焦網採訪時,史文博士討論了一系列引起密切關注的各類問題:「中國間諜氣球事件」、台灣海峽兩岸緊張局勢升級、中美兩國國內議程及其對兩國關係的影響,以及中國為結束俄烏衝突採取的斡旋行動的價值和挑戰。為清晰起見,已對採訪文稿略作編輯。
- 中美重新接觸後能走多遠?2023-05-19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傑出客座研究員
美國和中國政府三個月沒有高層對話和接觸之後,過去一周進行了一系列直接交流。其目的旨在穩定緊張的關係,為不斷惡化的關係制定底線,並為未來的討論和交流制定路線圖。謹慎是必要的,但雙方高級官員再次直接交流這一事實,至少可以讓人感到一些安慰。
- 溝通是關鍵2023-05-19
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
以下內容來自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克雷格·艾倫的一段視頻。他的話題是高科技領域的出口管制,以及美國政府對中國實施的其他制裁。他認為兩國政府有必要管理衝突,穩定雙邊關係。為清晰起見,對視頻文稿略作了編輯。
- 中美仍需要最基本的溝通2023-05-18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就算大國合作時代已經終結,高質量的溝通也是大國博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美方的據傲不收斂、不改變,註定了中美之間即使有溝通,中方也無法採信於美國。
- 不應對中美關係的未來過度悲觀2023-05-17
陳積敏(Chen Jimin) 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美在重大戰略問題認知上似有相向而行的態勢。兩國用實際行動來兌現政策承諾,是止損戰略互疑、培育基本互信的關鍵一步。
- 中美維也納會晤釋放四個「積極信號」2023-05-16
董春嶺(Dong Chunli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雙方就推動中美關係排除障礙、止跌企穩進行了坦誠、深入、實質性、建設性的討論。會晤進一步明確「中美將持續利用這一戰略溝通渠道」,從而為之後的中美關係管控創造了條件。
- 小馬科斯的南海迷航:失速,偏航,還是相撞2023-05-11
梁倩玉(Liang Qianyu)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博士生
翟崑(Zhai Kun)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小馬科斯自2022年6月上任以來已近一年,其對華政策與前任和其他東盟國家明顯不同,與美國聯手重新挑動南海事端漸成趨勢,成為擾動亞太地區安全態勢的……
- 三重挑戰促使歐洲改變對華姿態2023-05-08
吳白乙(Wu Baiyi)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前所長
歐方之所以對華姿態有所變化,一是其經濟困難重重,需要抓住中國疫後重啟的重要機遇;二是歐洲「戰與和」前景尚不可料,需要中國發揮「穩定器」作用;三是國際形勢持續劇變,歐美關係需要「再平衡」。
- 印度洋的權力之爭2023-05-08
薩賈德•阿什拉夫(Sajjad Ashraf)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兼職教授
作為國際貿易的海上十字路口,印度洋是中美爭奪的重點區域。
- 減輕供應風險或者壟斷市場? 鈷在美中戰略競爭中的角色2023-05-06
約瑟夫·沃恩(Joseph Vaughan)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碩士生
隨着各國爭奪鈷等關鍵礦產的控制權,世界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帶來了地緣政治風險。考慮到世界上70%的鈷產自剛果民主共和國,電池技術的傳播可能推動需求增長,中國不斷鞏固在採礦和精鍊領域的市場地位,導致美國決策者將鈷視為潛在的供應鏈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