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積敏 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布林肯演講折射美國四大幻象

2023-10-01
640.jpg

當地時間9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發表《新時代美國外交的力量與目標》的演講。這一演講折射出了美國所擁有的四大幻象。

一是美國領導必需論。

布林肯指出,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秩序對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冷戰結束後,世界得益於美國的領導,享受着安全與繁榮。然而,當今世界在地緣政治、社會分配、國際秩序等方面遭遇重大挑戰,這些挑戰的複合作用導致了後冷戰秩序的終結。如今,國際社會走到新十字路口,處在選擇的關鍵時刻,美國必須肩負起“引領世界”的責任。實際上,布林肯所提出的美國領導必需論是美國霸權穩定論的另一種表達。從歷史經驗來看,當美國負責任地運用其超強實力與地位,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時候,世界因之而受益,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也越發鞏固。相反,當美國為了維持其霸權地位而將自身利益凌駕於國際利益之上,將權力的任性發揮到極致時,世界因之而受損,而“美國領導”也成為世界反美主義興起的重要背景。因此,美國領導既可能成為應對挑戰的促進因素,也可能成為全球問題的誘發因素,所謂的美國領導必需論又何從談起呢?

二是國際秩序美國造。

美國一直強調是它締造了二戰後的國際秩序,為世界帶來了持久的和平、安全與繁榮。實際上,二戰後的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聯合國憲章、原則為基礎的國際規範,強調主權平等原則、和平原則、不干涉內政原則等,這是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所形成的、獲得廣泛支持與普遍認同的國際秩序。另一個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體系,其注重的是維護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以及國際規則等各方面的主導優勢地位,同時還要壟斷對國際正義的話語解釋權。所謂的後冷戰時代終結,僅僅意味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時代的終結,而不是二戰後所建立的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的終結。恰恰相反,這正是聯合國體系與秩序的回歸。

三是美國道路光明論。

布林肯在演講中描繪了兩條不同發展道路前景的畫面。一條道路就是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西方自由民主化道路,在他看來,這是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另一條道路則是一些所謂強權國家堅持的“修正主義道路”,這當然被其視為充滿黑暗的道路。如果布林肯的邏輯成立,即美國所代表的道路是大多數國家所嚮往的道路,那為何會有這麼多國家尋求改變現狀呢?這些國家不僅包括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還包括大量發展中國家,也就是引發國際廣泛關注的“全球南方”。這些國家數量眾多,國情不同,文化與制度各異,但卻堅定地團結在一起,而維繫這種團結的一個重要紐帶,就是對由美西方國家主導的所謂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不滿。在這些國家看來,現有秩序只對少部分人、少部分國家有利,而不是它們所追求的公平、合理、正義的國際秩序,因此它們團結起來尋求自強、革新。2023年9月15、16日召開的“77國集團和中國”峰會發表的《哈瓦那宣言》重申,與會國家將致力於加強77國集團的統一和團結,重申充分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國際法。同時該宣言也強調,“我們深為關切地注意到,不公平的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重大挑戰如今已達到最尖銳的程度”。這充分體現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美國鼓吹的那一套國際秩序說辭的失望、不滿,以及尋求改變的決心。

四是聯盟體系必勝論。

布林肯在談及拜登政府的國際戰略時,着墨最多的是建立盟伴體系。在布林肯看來,構建最廣泛聯盟體系是美國贏得新時代國際競爭的不二法則。他表示:“我們戰略的核心是重新參與、重新振興以及重新構想我們最重要的戰略資產,即美國的聯盟及夥伴關係。”這個聯盟體系具有多層、多面、多域的特點:在結構層次上主要包括同盟體系與夥伴關係;在議題領域上涵蓋軍事、政治、經濟、科技、價值觀等各方面;在區域上美國既注重區域盟伴關係的鞏固,又注重打破地域局限,實現區域之間乃至全球聯動。美國的意圖是將其遍布各地的聯盟編織成更加緊密、互動順暢的網絡,對處於這一網絡之中的國家採取一套政策規則,對處於網絡之外的國家則針對、排斥、打壓、遏制。如此一來,世界將被分割成至少兩大體系陣營,而美國期待覆製冷戰時期的陣營對抗模式,以贏得新時期的戰略競爭。布林肯在演講中提及凱南、艾奇遜、布熱津斯基等冷戰時期美國戰略大師的名字,似乎是期待新冷戰領袖的出現,再次領導美國獲得新冷戰的勝利。然而,時移世易,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相互融合,特別是人們對冷戰期間陣營對抗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深刻記憶,使得美國冀望於通過搞陣營分化和對抗來贏得戰略競爭的做法顯得更加格格不入。

上述四種幻象或源自於美國獨有的優越論思想,或來自於美國自高自大、唯我獨尊的慣性心態,或根植於美國的經驗主義思維。遺憾的是,美國儘管看到了世界正處於變革之中,但卻沒有弄清楚推動這種變革的動力與其前進方向。這不能不說是美國的悲哀,也非世界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