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全球南方」從何而來

2023-09-25
Li-Yan.jpg

近期,“全球南方”一詞在國際政治和國際輿論中的熱度持續攀升,“全球南方”國家亦成為影響國際變局的重要力量,引發國際各方力量的競相爭取和拉攏。準確認識“全球南方”的概念源起和熱度攀升背景,有助於更加客觀地評估其在國際形勢演變中的既有作用和潛在影響。

“全球南方”一詞最早由美國左翼政治活動家卡爾·奧格爾斯比 (Carl Oglesby)提出。卡爾·奧格爾斯比是活躍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反戰浪潮中的左翼學者,著有《遏制與變革》一書,主張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不干涉主義的老右派結成聯盟,反對美國帝國主義的外交政策。1965年至1966年,他擔任左翼學生團體“民主社會學生組織”(SDS)的主席。1969 年,卡爾·奧格爾斯比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雜誌《公益》(Commonweal)的越南戰爭特刊中首次使用了“全球南方”一詞,指出“幾個世紀以來北方對全球南方的統治已經匯聚、產生了一種無法容忍的社會秩序”、“越南戰爭是北方統治全球南方歷史的頂峰”。

從上述概念源起可以看出,“全球南方”一詞的提出具有鮮明的歷史和意識形態背景。卡爾·奧格爾斯比的左翼主張、當時席捲美國的反越戰等各式各樣相互激蕩的社會思潮,以及在冷戰時期與“全球南方”類似的“第三世界”概念提出及“第三世界”國家謀求聯合的態勢,都從概念本源上反映了“全球南方”的意識形態特徵,反映了“全球南方”顯然並非一般地理概念上的“南方”。從概念本源上看,“全球南方”顯然具有“非西方”的政治色彩。

“全球南方”提出之後,其在國際政治中的使用頻率和熱度顯著低於“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等詞彙。直到冷戰結束之後,“全球南方”一詞才得到更加廣泛的使用,尤其是在美歐學術界。隨着一些“第二世界”國家在冷戰結束後成為“第一世界”中的一員,另一些國家則成為了“第三世界”,重新區分“北”和“南”的概念表述成為新的需要。同時,“發達”、“發展中”和“不發達”國家的概念使用,也因將西方國家視為理想國家、而將非西方國家描繪為落後國家而受到學術界的批評。在此背景之下,美歐的學術機構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相對中性的“全球南方”一詞。200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名為“打造全球南方”的倡議,在引起國際社會對這一概念的關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年,芬蘭一家機構創立了名為《全球南方發展雜誌》(GSDM)的在線雜誌,主要報道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著名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在其國際關係系建立了“全球南方中心”,“旨在研究南方在塑造全球秩序中不斷變化的角色”。2013年,“全球南方”一詞已經出現在數百種出版物中。

隨着烏克蘭危機爆發、大國博弈持續加劇,“全球南方”的熱度從學術界明顯而急速地拓展到了國際政治的現實。2023年以來,印度舉辦了“全球南方國家之聲”線上峰會;慕尼黑安全會議出台的報告數十次提及“全球南方”;七國集團廣島峰會期間,日本邀請部分“南方國家”出席,將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關係納入峰會議題;南非主辦的金磚峰會將“全球南方”熱度進一步抬升。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國際政治概念的“全球南方”一詞,其究竟包括哪些國家,國際社會對此並無統一界定。成立於2014年、作為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特別諮詢機構的“南南合作金融中心”較為明確地界定了“全球南方”的國家名單,該名單總共包括78個國家,被稱為“77國集團加中國”。這是目前國際多邊組織有關“全球南方”範圍的最權威界定。77國集團成立於1964年,其宗旨是在國際經濟領域內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推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程。該組織目前已擁有134個國家,經常自稱為“全球南方”。

隨着“全球南方”熱度持續上升,部分國家出於一己之私,急於將該概念進一步政治化,作為其實施外交布局、打壓對手的工具。美國、日本等國家試圖曲解“全球南方”概念,炒作“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圖謀將中國從“全球南方”排除,在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製造對立和分化,服務於其推動大國競爭的目的。而無論是從“全球南方”的概念源起,還是從美歐諸多學術機構的相關研究看,中國都是“全球南方”的當然成員。習近平主席在約翰內斯堡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閉幕式發表致辭、同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共同會見記者等場合多次提及“全球南方”,強調“作為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始終同其他發展中國家同呼吸、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