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教授對中美關係的貢獻2021-04-21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傅高義繼承費正清教授「經世致用」的傳統,以學術研究成果推動了中美關係的發展。
人類社會是全球疫苗競賽的贏家2021-03-10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
疫苗研發競賽給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多選擇,顯著提高了整體成功率。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下一場危機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到來,國際社會所能做的最好準備就是增強人類社會的整體韌性,不斷激發各國的創新潛力。
美國衝擊國會事件與21世紀的中美大國之爭2021-01-28
聶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
衝擊國會事件反映出在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時代,美國中下階層對被邊緣化的不滿。在新科技革命的門前,中美面臨的是相同的考卷,誰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理模式並推動新技術的發展,誰就將贏得大國競爭的話語權。
西方價值觀困境與拜登政府政策走向2020-12-17
陳積敏(Chen Jimin) 中國國際友好交流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新冠疫情加深了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拜登政府有可能將重塑與凝聚西方世界的價值共識作為其外交事務的優先方向。
2020年大選折射美國社會新變化2020-11-30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即將塵埃落定,從各方披露的相關數據看,美國社會正在發生一些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特朗普之後的民粹主義2020-11-27
菲利浦·勒格蘭(Philippe Legrain) 倫敦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高級客座研究員
雖然當選總統拜登比特朗普多得到500餘萬張選票,領先了3.4個百分點,但仍有7200多萬美國人把選票投給這位即將離任的總統。其含義不言自明:右翼民粹主義並未消失,但可以被擊敗。
- 美日印澳「四國軍事聯盟」無法阻止中國崛起2020-11-13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四國軍事聯盟」的成型是一個危險信號,給整個印太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帶來新威脅。美國的遏制政策無法阻止中國的崛起,反倒使日印澳等國處於不利位置。
遠眺地球2020-10-28
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 獨立學者
在政治緊張態勢日趨嚴峻的當下,太空領域科學合作的歷史告訴我們,作為地球公民所有人都共享着一個家園。
作繭自縛的政策2020-10-13
李成(Cheng Li)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
麥瑞安(Ryan McElveen)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副主任
由於中國的所作所為讓華盛頓感到擔憂,也促使美國政府調整政策,兩國精心編織的文化教育交流網正面臨破裂危險。但代價將遠遠大過收益。
回歸多邊主義2020-10-09
潘基文(Ban Ki-moon) 聯合國前秘書長
75年來,為了促進和平、繁榮與人權,聯合國提供了一個不完美但卻是首屈一指的全球論壇,成為避免另一場世界大戰的防波堤。但新冠疫情卻讓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多邊機構面臨迄今為止最大的挑戰。
與中國文化脫鉤將傷害美國2020-08-24
裴敏欣(Minxin Pei)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教授
「脫鉤」是美中之間地緣政治決鬥的中心議題。這一戰略由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政府中的鷹派構想並推動,現在已然成為美國削弱中國實力的主要工具。果真成為現實,那將是一個悲劇,而美國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牛頓精神2020-07-31
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 獨立學者
在毀滅性的疫情期間,中國雄心勃勃的火星探索計劃追隨了牛頓在瘟疫期堅持進行科學探索的步伐。
自由女神背棄外國留學生?2020-07-30
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 獨立學者
白宮試圖禁止許多外國留學生返回美國繼續學業的舉動或將傷害美國教育寬容與知識探索的聲譽,更不用提這種做法或許會令外國留學生轉而反對美國。
中美民間力量是推動兩國抗疫合作的生力軍2020-07-13
王輝耀(Wang Huiyao) 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中美兩國人民顯示出的合作互助精神,不僅極大地推動雙方共同遏制疫情,更為兩國未來開展友好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特朗普的中國留學生禁令不可持續2020-06-24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中美在人文領域長期、廣泛的利益交融將從根本上對特朗普政府相關政策形成「糾偏」,使其難以長期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