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巴切萊特訪問新疆意義何在?

2022-06-22
Bachelet_副本.jpg

 5月23-28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米歇爾·巴切萊特女士來華訪問並專程前往新疆烏魯木齊和喀什進行實地考察。與此同時,大力鼓噪新疆“人權”問題並曾尋求在聯合國框架內對中國施壓的西方國家卻公開反對並詆毀巴切萊特之行。這不能說不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大約從2017年底開始,一些西方媒體和某些“深層力量”(deep state)支持下的智庫開始大肆炒作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這一指控從新疆“教培中心”問題開始,逐漸擴大到所謂的“宗教壓迫”、“強迫勞動”和“人口滅絕”等。然而,到目前為止,除了無從考證的所謂“泄密文件”和疑似受境外政治組織支持的維吾爾分裂分子的口頭指控外,這些指控始終沒有任何有效的事實支撐。至於西方媒體和政治家口中的“100萬受迫害者”更是無稽之談,這一模糊含混的數字不僅沒有任何事實基礎,也與新疆當地民眾的認識和體驗相去甚遠。

對於不明真相的民眾來說,這些詆毀和指控在短時間內確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多重效果。首先,它通過隱性的道德綁架迫使許多正義之士在“涉疆”乃至“涉華”議題上徹底噤聲,不少朋友曾向筆者直陳新疆議題在當地已經成為一個“道德議題”。其次,它通過“莫須有”的政治指控損害了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良好形象,尤其是中國在邊疆發展和精準扶貧領域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最後,它通過挑起更容易引起西方民眾共情的民族、宗教、人權等“涉疆”議題來重啟對華意識形態競爭,乃至發動一場對華“新冷戰”。事實上,這也是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不吝使用“古拉格”、“集中營”、“種族滅絕”等極其惡毒骯髒的詞彙來描述中國的根本動機。一旦激起民眾對前蘇聯與納粹德國的回憶和仇恨,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對民眾和企業進行道德綁架,進而在各種噱頭下採取對華“強硬政策”,即便這些政策並不符合大多數民眾的利益和初衷。

事實勝於雄辯,無聲的數字也許更有說服力。據統計,2010-2020年新疆人均GDP從24700元(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3650美元,下同)增至53593元(約合777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13644元(約合2015美元)增至2020年的34838元(約合5049美元)。截至2019年底,新疆累計實現73.76萬戶292.32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9.4%降至2019年的1.24%。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新疆總人口2585.23萬,漢族人口1092.01萬,少數民族人口1493.22萬。其中,維吾爾族人口從2010年的1000.13萬增至2020年的1162.43萬,10年凈增人口162.3萬,人口增長率為1.52%,與其他新疆少數民族(1.41%)大致持平。

遺憾的是,在西方媒體的報道和描述中,所有這些數字及其背後的努力徹底被抹殺了。當然,這並不是說新疆的發展和政策已經盡善盡美,但這些進步至少表明中國積極探索出了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對於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0%的欠發達地區來說,民眾的“人權”訴求並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根植於他們切身的生活需求和傳統文化。這種對新疆發展的刻意無視與抹黑不僅僅是偏見和無知,更是對人類良知的踐踏和不公。

中國政府邀請巴切萊特女士訪問新疆,既表明了中國政府在新疆事務上的底氣,也表明了中國希望在“人權”議題上與聯合國人權高專進行對話與合作的誠意,更體現了中國作以聯合國為基礎的國際政治秩序的“維護者”而非“挑戰者”的決心。就在巴切萊特訪問新疆期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了醞釀已久的對華政策演說,他沿用蓬佩奧先生的腔調繼續對新疆的“人權”進行指責。不過,在他發表演說之前,或許他應該虛心地向巴切萊特女士學習,自己到新疆去看一看。至少,他應當尊重聯合國的權威和人權高專的獨立工作,真正地扮演一個“基於規則”且“負責任”的外交官角色。這正是巴切萊特訪問新疆的最大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