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美國「民主峰會」首演效果不佳

2022-01-05
李崢.jpg

12月初,拜登政府精心籌辦的首屆“民主峰會”落下帷幕。從會議所達成的成果看,拜登政府的多數戰略意圖均未實現,西方各國並不願意將自身發展與美國提出的“民主理念”做捆綁。首演不佳使得拜登政府失去了推動該機制走向成功的機遇窗口。隨着美國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風向的轉變,“民主峰會”的前景更加慘淡。

舉辦“民主峰會”是拜登總統的執政承諾之一。拜登認為,此次活動能夠重振“民主精神”。拜登將會議主題定位為打擊腐敗、促進民主人權和反對威權主義,並沒有指明特定國家,但外界普遍認為會議的主旨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6月以來,拜登政府頻繁開展外交活動,並廣泛發送邀請名單。

從轟轟烈烈的籌備再對比寥寥無幾的成果清單,可以看出會議並沒有達到拜登政府的預期。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稱,峰會表明僅靠外交方式無法“拯救民主”。拜登政府為了避免尷尬,聲稱明年將繼續舉行這一活動,並將2022年定義為“行動之年”,希望在明年峰會時能夠看到更多實質性成果。

會議首演失敗出於四個主要原因。第一,美國高估了價值觀在西方陣營內部合作中的“潤滑劑”作用。拜登政府原先認為,民主價值觀能夠有效降低西方國家內部合作的阻力。基於共同價值觀,各國能夠尋找共同的戰略目標,縮短協調政策的周期,並能夠更好說服國內各政治勢力和利益群體。然而,論壇上西方各國的關注點有顯著差別,各國並不願意輕易參與美國提出的聯合倡議。美國發起的所謂“出口管制人權倡議”僅獲得挪威、丹麥、澳大利亞三國參與。上述國家都有與“倡議”類似的國內立法作為基礎,而尚未就此立法的國家則沒有下定決心參加。如此可見,多數西方國家不希望減少本國的選擇空間和靈活度,不希望失去掌握本國政治議程的主動權。

第二,各國對於拜登政府舉辦此次活動的意圖存在疑慮。從議程和議題看,“民主峰會”既帶有針對所謂“威權國家”的意識形態劃線色彩,又同時針對民粹主義、政治腐敗等西方國家內部也存在的現象。拜登政府將兩者同樣視為“民主之敵”。此次會議具有國內政治動機,更多體現拜登和民主黨的民主觀和政治訴求。這種做法使得不少西方國家對峰會的意圖和前景心存疑慮,擔心捲入美國高度極化的兩黨政治之中。這些國家更害怕一旦特朗普和共和黨上台,與拜登政府達成的合作可能成為日後的麻煩。

第三,美國在如何利用“峰會”針對中俄方面處在兩難境地。美國雖然未表明會議針對任何特定國家,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應對中俄是美國舉辦峰會的核心戰略訴求。然而,美國在實現這一根本目標上進退兩難:既希望藉此次活動鼓動各國明確“民主”立場,結成更緊密的“同盟”,又不希望讓此次會議成為對中俄的戰略攤牌,從而引發“新冷戰”。這種複雜心態尤其體現在會議中的一些意外事件上。在台灣“代表”演講時使用有違“一個中國”的地圖後,美方立刻掐斷了其視頻信號,生怕這一事件引發外交糾紛。由於美國的謹慎,其他國家更不願挑明立場。

第四,廣大發展中國家對美國提出的“民主議程”無感。美國提出的“民主議程”與發展中國家關心的民生和發展議題並無交集,這些國家無法從參與過程中獲得實際收益。近年來,美國的對外發展援助具有更強功利色彩,門檻變得越來越高,包含更多的政治條款和排他性要求。這削弱了此類計劃對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力。美國提出的跨國“反腐”、促進人權表面上立意高尚,卻暗含干預他國內政的意味。

由於以上四點缺陷,首次“民主峰會”最終草草收場。在疫情仍然泛濫的背景下,各國很難將國內政治議程放在“民主”方面,而會在未來一年更關注民生和發展問題。拜登政府“行動之年”的號召可能很快被遺忘,2022年的會議可能更加乏味,更難以產生實質性成果。特別是,2022年的“峰會”很有可能在美國中期選舉之後舉行,而各國也將密切關注中期選舉的結果。如果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取得大勝,各方參與後續“峰會”的熱情可能迅速被澆滅。這一轟轟烈烈的活動也可能就此悄無聲息。